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1.1 结构与功能 | 第10-12页 |
1.1.1 植物防御素的结构 | 第10-11页 |
1.1.2 植物防御素的生理功能 | 第11-12页 |
1.2 植物防御素的抗真菌机制 | 第12-14页 |
1.2.1 植物防御素与真菌细胞膜鞘脂等脂类的结合 | 第12页 |
1.2.2 真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 第12-13页 |
1.2.3 物防御素作用于细胞内的靶位点 | 第13-14页 |
1.3 大肠杆菌异源表达系统 | 第14-17页 |
1.3.1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特点 | 第14页 |
1.3.2 融合表达策略 | 第14-15页 |
1.3.3 大肠杆菌分泌表达系统 | 第15页 |
1.3.4 包涵体的形成复性 | 第15-16页 |
1.3.5 植物防御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概况 | 第16-17页 |
1.4 植物防御素的应用前景 | 第17-19页 |
1.4.1 转基因植物 | 第17-18页 |
1.4.2 抗真菌药物的研发 | 第18页 |
1.4.3 潜在的抗肿瘤药物 | 第18-19页 |
1.5 植物防御素诱导表达及发酵优化的研究 | 第19-21页 |
1.5.1 植物防御素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19页 |
1.5.2 植物防御素发酵优化的研究 | 第19-20页 |
1.5.3 响应面实验优化 | 第20-21页 |
1.6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21-22页 |
第2章 繁缕防御素基因SmD1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 | 第22-42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材料 | 第22-28页 |
2.2.1 菌株和载体 | 第22-23页 |
2.2.2 培养基 | 第23页 |
2.2.3 试剂配方 | 第23-25页 |
2.2.4 实验药品 | 第25-26页 |
2.2.5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6-2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8-34页 |
2.3.1 基因合成及优化 | 第28页 |
2.3.2 引物合成 | 第28页 |
2.3.3 PCR扩增反应 | 第28-29页 |
2.3.4 DNA的限制酶消化 | 第29-30页 |
2.3.5 连接 | 第30页 |
2.3.6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 第30-31页 |
2.3.7 转化 | 第31页 |
2.3.8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31页 |
2.3.9 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31-32页 |
2.3.10 诱导条件的优化 | 第32页 |
2.3.11 融合蛋白的细胞定位 | 第32-33页 |
2.3.12 融合蛋白的纯化和裂解 | 第33页 |
2.3.13 抑菌活性检测 | 第33-34页 |
2.4 结果讨论 | 第34-40页 |
2.4.1 基因的扩增 | 第34-35页 |
2.4.2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35-36页 |
2.4.3 融合蛋白的表达形式及细胞定位 | 第36-37页 |
2.4.4 诱导条件的优化 | 第37-39页 |
2.4.5 融合蛋白的纯化与裂解 | 第39-40页 |
2.4.6 琼脂糖扩散法检测活性 | 第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3章 大肠杆菌中繁缕防御素基因包涵体的表达及其稀释复性 | 第42-58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42-45页 |
3.2.1 菌株和载体 | 第42-43页 |
3.2.2 培养基 | 第43页 |
3.2.3 试剂配方 | 第43-4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5-50页 |
3.3.1 引物合成 | 第45页 |
3.3.2 PCR扩增反应 | 第45-46页 |
3.3.3 DNA的限制酶消化 | 第46-47页 |
3.3.4 重组质粒构建 | 第47页 |
3.3.5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47-48页 |
3.3.6 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48页 |
3.3.7 融合蛋白包涵体的提取、洗涤、变性与复性 | 第48页 |
3.3.8 复性后融合蛋白的纯化与裂解 | 第48-49页 |
3.3.9 稀释复性条件的确定(以灰葡萄孢菌为指示菌) | 第49-50页 |
3.3.10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 | 第50页 |
3.3.11 最低抑菌浓度(MIC) | 第50页 |
3.4 结果讨论 | 第50-55页 |
3.4.1 基因扩增 | 第50-51页 |
3.4.2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51页 |
3.4.3 融合蛋白包涵体的提取 | 第51-52页 |
3.4.4 融合蛋白的纯化与裂解 | 第52-53页 |
3.4.5 稀释复性条件的确定 | 第53-54页 |
3.4.6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第54-55页 |
3.4.7 抑菌活性的检测(MIC) | 第55页 |
3.5 分析讨论 | 第55-5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大肠杆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58-72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58-60页 |
4.2.1 培养基 | 第58-59页 |
4.2.2 实验药品 | 第59页 |
4.2.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59-60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0-61页 |
4.3.1 培养基成分的优化 | 第60-61页 |
4.3.2 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61页 |
4.3.3 中心组合试验 | 第61页 |
4.3.4 验证试验 | 第61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61-71页 |
4.4.1 最适培养基的确定 | 第62-63页 |
4.4.2 最佳碳源的确定 | 第63页 |
4.4.3 最佳氮源的确定 | 第63-64页 |
4.4.4 金属离子的确定 | 第64-65页 |
4.4.5 发酵温度的单因素试验 | 第65-66页 |
4.4.6 培养基pH的单因素试验 | 第66-67页 |
4.4.7 发酵时间的单因素试验 | 第67页 |
4.4.8 响应面优化实验 | 第67-71页 |
4.4.9 验证实验 | 第7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5.1 结论 | 第72页 |
5.2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80-82页 |
附录英文名词缩写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