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南阳地区种植的小麦优良新品种(系)农艺性状分析及筛选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1.1 小麦简介 | 第9-10页 |
1.1.1 小麦生物学特性 | 第9页 |
1.1.2 小麦的重要性 | 第9-10页 |
1.2 品种在小麦中的重要性 | 第10-11页 |
1.3 南阳市概况 | 第11页 |
1.4 南阳市小麦在生产中的问题 | 第11-12页 |
1.5 南阳市小麦未来育种方向 | 第12页 |
1.6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7 调查指标 | 第13-15页 |
1.7.1 分蘖数、茎蘖成穗率 | 第13-14页 |
1.7.2 群体发展动态的调查 | 第14页 |
1.7.3 干物质积累量 | 第14页 |
1.7.4 次生根 | 第14页 |
1.7.5 株高及节间 | 第14页 |
1.7.6 抗寒性 | 第14-15页 |
1.7.7 抗病性 | 第15页 |
1.7.8 生育期 | 第15页 |
1.8 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16-19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16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16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16页 |
2.2.2 对照材料 | 第16页 |
2.3 试验设计 | 第16页 |
2.4 田间管理措施 | 第16页 |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6-17页 |
2.5.1 群体质量 | 第16-17页 |
2.5.2 产量及构成因素 | 第17页 |
2.5.3 抗性测定 | 第17页 |
2.6 试验工具 | 第17页 |
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7-1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19-27页 |
3.1 不同品种(系)小麦的产量 | 第19页 |
3.2 不同品种(系)小麦的产量构成要素 | 第19-20页 |
3.3 不同品种(系)小麦的茎蘖消长 | 第20-21页 |
3.4 不同品种(系)小麦单株次生根情况 | 第21-22页 |
3.5 不同品种(系)小麦株高、节间差异 | 第22-23页 |
3.6 不同品种(系)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差异 | 第23-24页 |
3.7 不同品种(系)小麦抗性差异 | 第24-26页 |
3.7.1 抗寒性 | 第24-25页 |
3.7.2 抗病性 | 第25-26页 |
3.8 不同品种(系)小麦生育期调查 | 第26-27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27-31页 |
4.1 不同品种(系)小麦茎蘖消长情况 | 第27页 |
4.2 不同品种(系)小麦单株次生根比较 | 第27-28页 |
4.3 不同品种(系)小麦株高比较 | 第28页 |
4.4 不同品种(系)小麦干物质比较 | 第28-29页 |
4.5 不同品种(系)小麦抗性比较 | 第29页 |
4.5.1 不同品种(系)抗寒性比较 | 第29页 |
4.5.2 不同品种(系)抗病性比较 | 第29页 |
4.6 不同品种(系)生育期比较 | 第29-30页 |
4.7 不同品种(系)产量构成因素比较 | 第30页 |
4.8 不同品种(系)产量比较 | 第30-3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附录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作者简介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