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油田成藏规律综合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2 研究区基本地质特征 | 第12-25页 |
·地质概况 | 第12-13页 |
·地层 | 第13-18页 |
·地层发育及分布情况 | 第13-14页 |
·地层层序 | 第14-18页 |
·构造 | 第18-25页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8页 |
·构造发育史 | 第18-21页 |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21-25页 |
3 断层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 第25-43页 |
·概述 | 第25页 |
·油气沿断层运移的地震泵作用 | 第25-31页 |
·断层封闭开启的二重性 | 第25-26页 |
·地震泵作用的本质 | 第26-27页 |
·油气垂向运移的驱动力 | 第27-28页 |
·地震泵作用发生的条件和来源 | 第28-29页 |
·油气成藏层位分析 | 第29-31页 |
·油气运移中的沸腾作用 | 第31-34页 |
·沸腾包裹体与油气成藏 | 第31-32页 |
·油气流体突发式充注模式 | 第32-34页 |
·油气垂向运移控制因素研究 | 第34-36页 |
·区域性盖层的关键作用 | 第34-35页 |
·断层在油气运移期的活动强度 | 第35页 |
·断裂带性质对油气运移的影响 | 第35-36页 |
·地层的流变性 | 第36页 |
·断层侧向封闭性研究 | 第36-40页 |
·断层力学性质与封闭性 | 第37页 |
·断层两侧岩性配置关系 | 第37-38页 |
·泥岩玷污带 | 第38-40页 |
·时间配置关系 | 第40页 |
·高青断层侧向运移模式 | 第40-43页 |
4 不整合面与油气成藏关系 | 第43-56页 |
·概述 | 第43页 |
·声波时差法恢复地层厚度 | 第43-51页 |
·声波时差法原理及改进过程 | 第44-45页 |
·模型应用条件 | 第45-48页 |
·高青油田地层剥蚀量计算 | 第48-50页 |
·区域地层剥蚀厚度恢复 | 第50-51页 |
·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 | 第51-53页 |
·不整合面的类型 | 第51-52页 |
·不整合面上下岩层配置关系 | 第52-53页 |
·不整合面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 第53-56页 |
5 高青油田成藏条件及油气成藏规律 | 第56-64页 |
·成藏地质条件 | 第56-57页 |
·油气源条件 | 第56-57页 |
·储层盖层条件 | 第57页 |
·圈闭条件 | 第57页 |
·油气运聚条件与成藏模式 | 第57-60页 |
·油气成藏期分析 | 第58页 |
·高青油田油气运聚成藏模式 | 第58-60页 |
·油气藏类型及主要特征 | 第60-61页 |
·构造油气藏 | 第60页 |
·地层油气藏 | 第60页 |
·岩性油气藏 | 第60-61页 |
·复合油气藏 | 第61页 |
·油气富集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 第61-64页 |
·油气富集特征 | 第61-62页 |
·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 第62-64页 |
6 结论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