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生物评价、生态评价论文

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研究目的第11页
    1.4 生态环境敏感性研究进展第11-16页
        1.4.1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国外研究进展第12-13页
        1.4.2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国内研究进展第13-16页
    1.5 研究内容第16-18页
        1.5.1 主要研究内容第16页
        1.5.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5.3 研究技术路线第17-18页
第2章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主要方法第18-22页
    2.1 综合评价法第18-19页
        2.1.1 模糊综合评价法第18-19页
        2.1.2 灰色关联分析法第19页
        2.1.3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第19页
    2.2 空间分析法第19-21页
        2.2.1 叠加分析第20页
        2.2.2 网络分析第20页
        2.2.3 空间统计分析第20-21页
    2.3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3章 研究区概况第22-25页
    3.1 地形地貌第22页
    3.2 气候条件第22-23页
    3.3 河流水系第23页
    3.4 流域水资源概况第23页
    3.5 经济社会第23-24页
    3.6 水利工程第24页
    3.7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4章 评价指标因子体系的建立第25-31页
    4.1 评价指标因子选取原则第25页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25-30页
        4.2.1 评价指标因子的选取第25-27页
        4.2.2 评价指标因子权重的方法第27-28页
        4.2.3 生态敏感性模型的建立第28-30页
    4.3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5章 研究数据的获取与处理第31-41页
    5.1 数据的获取第31-32页
    5.2 数据的处理第32-40页
    5.3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6章 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与分析第41-49页
    6.1 生态敏感性单因子评价第41-46页
        6.1.1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第41-42页
        6.1.2 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第42-44页
        6.1.3 土地盐渍化敏感性评价第44-46页
    6.2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第46-47页
    6.3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结论与展望第49-51页
    结论第49-50页
    展望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7页
致谢第57-58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高架桥的城市道路十字路交叉口处街谷空气环境的数值模拟
下一篇:生态文明视阈下青海湖湿地生态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