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引言 | 第16-46页 |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第16-2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6-1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20-31页 |
(一)我国校长任职资格制度研究综述 | 第20-24页 |
(二)国外校长任职资格制度研究综述 | 第24-30页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30-31页 |
三、核心概念 | 第31-34页 |
(一)中小学校长 | 第31-32页 |
(二)任职资格 | 第32页 |
(三)校长任职资格制度 | 第32-34页 |
四、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第34-38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34-37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37-38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38-44页 |
(一)文本研究法 | 第39页 |
(二)调查研究法 | 第39-44页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44-46页 |
(一)创新 | 第44-45页 |
(二)不足 | 第45-46页 |
第一章 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梳理 | 第46-54页 |
一、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纵向回顾 | 第46-48页 |
(一)对任职资格条件的更新 | 第47页 |
(二)对资格概念的发展 | 第47-48页 |
二、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横向归纳 | 第48-54页 |
(一)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的实体要件 | 第48-51页 |
(二)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的程序要件 | 第51-54页 |
第二章 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 第54-82页 |
一、实体要件中的权力失“准”现象 | 第54-67页 |
(一)制度体系系统性缺失 | 第54-58页 |
(二)校长任职资格标准较低 | 第58-66页 |
(三)制度语言表述模糊 | 第66-67页 |
二、程序要件中的权力失“控”表现 | 第67-78页 |
(一)程序性内容匮乏 | 第67-68页 |
(二)程序正义并未充分保证 | 第68-76页 |
(三)以程序合理掩饰实质不合理 | 第76-78页 |
三、监督救济中的权利失“真”问题 | 第78-80页 |
(一)监督行政方权力机制缺失 | 第78-79页 |
(二)保障资格申请者权利机制缺失 | 第79-80页 |
四、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问题的危害 | 第80-82页 |
(一)校长质量难以保证 | 第80页 |
(二)对校长资格申请者激励性不足 | 第80-82页 |
第三章 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问题的成因 | 第82-92页 |
一、制度主体:制度制定者观念偏移 | 第82-85页 |
(一)非正式观的不良影响 | 第82-83页 |
(二)非系统观的不良影响 | 第83-84页 |
(三)平衡视角缺乏的不良影响 | 第84-85页 |
二、制度客体:制度目标界定模糊 | 第85-88页 |
(一)校长职业性质定位游离 | 第85-86页 |
(二)任职资格概念混沌 | 第86-87页 |
(三)目标群体设定过于复杂 | 第87-88页 |
三、制度环境:历史因素影响下的路径依赖 | 第88-92页 |
(一)依赖于传统行政管理模式 | 第88-90页 |
(二)对历史制度的惯性执行 | 第90-92页 |
第四章 完善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的价值与原则 | 第92-99页 |
一、明确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的价值 | 第92-94页 |
(一)提高校长专业水平 | 第92-93页 |
(二)促进校长职业良性竞争 | 第93-94页 |
(三)保证学校教育质量 | 第94页 |
二、确立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的原则 | 第94-99页 |
(一)合法性与合理性统一原则 | 第94-96页 |
(二)渐进性与突破性兼顾原则 | 第96-97页 |
(三)多元主体利益均衡原则 | 第97-99页 |
第五章 完善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的建议 | 第99-133页 |
一、改进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的实体要件 | 第100-115页 |
(一)任职资格和岗位聘任分离 | 第100-102页 |
(二)明确制度主体层级 | 第102-105页 |
(三)关注学历专业要求 | 第105-108页 |
(四)提高管理经验要求 | 第108-109页 |
(五)关注长期实际业绩 | 第109-111页 |
(六)融合专业标准内容 | 第111-115页 |
二、健全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的程序要件 | 第115-127页 |
(一)公开任职资格流程 | 第115-118页 |
(二)申请与推荐相结合 | 第118-121页 |
(三)引入校长资格认证 | 第121-123页 |
(四)笔试面试取长补短 | 第123-124页 |
(五)健全资格培训体系 | 第124-127页 |
(六)明确审查决定环节 | 第127页 |
三、建立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的监督机制 | 第127-133页 |
(一)关注教师民主参与 | 第128-129页 |
(二)建立合理申诉机制 | 第129-130页 |
(三)设置多元认证路径 | 第130-133页 |
结论 | 第133-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61页 |
附录 | 第161-173页 |
后记 | 第173-175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