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有机太阳能电池简介 | 第9-11页 |
1.3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器件参数与器件结构 | 第11-15页 |
1.3.1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1-13页 |
1.3.2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器件参数 | 第13-14页 |
1.3.3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器件结构 | 第14-15页 |
1.4 有机太阳能电池阴极界面层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实验仪器与表征方法 | 第21-26页 |
2.1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1.1 蒸镀设备 | 第21页 |
2.1.2 紫外臭氧清洗机 | 第21-22页 |
2.2 样品的表征方法 | 第22-24页 |
2.2.1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22页 |
2.2.2 紫外光电子能谱 | 第22-23页 |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23页 |
2.2.4 原子力显微镜 | 第23页 |
2.2.5 热重法分析 | 第23-24页 |
2.2.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第24页 |
2.3 器件测试仪器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季胺化石墨烯量子点(GQD-NI)阴极界面层的制备与表征 | 第26-42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GQD-NI的合成方法 | 第26-27页 |
3.2.1 石墨烯量子点(GQD)的合成 | 第26-27页 |
3.2.2 酰胺化石墨烯量子点(GQD-N)的合成 | 第27页 |
3.2.3 季胺化石墨烯量子点(GQD-NI)的合成 | 第27页 |
3.3 样品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 第27-33页 |
3.3.1 XPS表征 | 第27-29页 |
3.3.2 GQD-NI的尺寸表征 | 第29-30页 |
3.3.3 热稳定性表征 | 第30-31页 |
3.3.4 吸收特性表征 | 第31-32页 |
3.3.5 功函数测试 | 第32-33页 |
3.4 PCDTBT:PC71BM体系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表征 | 第33-38页 |
3.4.1 实验材料与来源 | 第33页 |
3.4.2 器件结构与能级排布 | 第33-34页 |
3.4.3 器件制备与测试过程 | 第34-35页 |
3.4.4 成膜性表征 | 第35页 |
3.4.5 器件结果 | 第35-36页 |
3.4.6 暗态曲线分析 | 第36-37页 |
3.4.7 导电能力表征 | 第37页 |
3.4.8 厚度依赖性表征 | 第37-38页 |
3.5 PCE-10:PC71BM体系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表征 | 第38-41页 |
3.5.1 实验材料与来源 | 第38-39页 |
3.5.2 器件结构 | 第39页 |
3.5.3 器件制备与测试过程 | 第39-40页 |
3.5.4 器件结果 | 第40-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果胶铯盐(PeCs)阴极界面层的制备与表征 | 第42-56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PeCs的合成方法 | 第42-43页 |
4.3 样品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 第43-47页 |
4.3.1 XPS表征 | 第43-44页 |
4.3.2 成膜性表征 | 第44-45页 |
4.3.3 热稳定性表征 | 第45-46页 |
4.3.4 吸收特性表征 | 第46-47页 |
4.3.5 功函数测试 | 第47页 |
4.4 PCDTBT:PC71BM体系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表征 | 第47-51页 |
4.4.1 实验材料与来源 | 第48页 |
4.4.2 器件结构与能级排布 | 第48-49页 |
4.4.3 器件制备与测试过程 | 第49页 |
4.4.4 器件结果 | 第49-50页 |
4.4.5 暗态曲线分析 | 第50-51页 |
4.5 PBDB-T:ITIC体系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表征 | 第51-55页 |
4.5.1 实验材料与来源 | 第51页 |
4.5.2 器件结构 | 第51-52页 |
4.5.3 器件制备与测试过程 | 第52-53页 |
4.5.4 器件结果 | 第53-54页 |
4.5.5 器件优化过程 | 第54-55页 |
4.6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结论 | 第56页 |
5.2 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