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7页 |
1.1 青霉素的生物合成 | 第12-16页 |
1.1.1 青霉素合成基因簇 | 第12页 |
1.1.2 β-内酰胺类生物合成共有步骤 | 第12-13页 |
1.1.3 青霉素生物合成特有步骤和过氧化物酶体 | 第13页 |
1.1.4 三个前体氨基酸 | 第13-14页 |
1.1.5 丝状真菌中过氧化物酶体自噬现象 | 第14页 |
1.1.6 青霉素合成代谢瓶颈 | 第14-16页 |
1.2 活细胞传感仪的原理和应用 | 第16-20页 |
1.2.1 活细胞传感仪的原理 | 第16-19页 |
1.2.2 活细胞传感仪在实际生物过程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3 XTT法测定细胞活性 | 第20-21页 |
1.3.1 XTT法的原理 | 第20页 |
1.3.2 XTT法在实际过程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1.4 机械作用力对丝状菌菌形的影响 | 第21-22页 |
1.5 研究剪切的装置和方法 | 第22-25页 |
1.5.1 搅拌釜式反应器 | 第22页 |
1.5.2 锥体圆盘装置 | 第22-23页 |
1.5.3 急剧收缩装置 | 第23-24页 |
1.5.4 泰勒-库特反应器 | 第24-25页 |
1.6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5-27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6.2 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29页 |
2.1.1 菌种 | 第27页 |
2.1.2 常用试剂 | 第27页 |
2.1.3 实验设备 | 第27-28页 |
2.1.4 培养基配方 | 第28页 |
2.1.5 试剂配制 | 第28-29页 |
2.2 分析检测方法 | 第29-31页 |
2.2.1 细胞干重(DCW)测定 | 第29页 |
2.2.2 葡萄糖测定 | 第29页 |
2.2.3 青霉素合成前体及产物测定 | 第29-30页 |
2.2.4 XTT法离线测定细胞活性 | 第30页 |
2.2.5 快速取样 | 第30页 |
2.2.7 氧消耗速率(OUR)和二氧化碳释放速率(CER) | 第30页 |
2.2.8 接种方法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活细胞传感仪在线检测活细胞量及XTT检测细胞活性 | 第31-38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实验设计 | 第31-32页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2-37页 |
3.3.1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32页 |
3.3.2 活细胞传感仪检测参数设置 | 第32-34页 |
3.3.3 批发酵阶段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3.3.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圆筒反应器的设计与模拟 | 第38-49页 |
4.1 尺寸的设计与加工 | 第38-40页 |
4.1.1 旋转圆筒尺寸确定 | 第38页 |
4.1.2 圆筒加工材料的选择 | 第38-39页 |
4.1.3 圆筒的固定 | 第39页 |
4.1.4 管道尺寸 | 第39-40页 |
4.1.5 圆筒反应器中剪切力计算 | 第40页 |
4.2 CFD模拟 | 第40-48页 |
4.2.1 理论基础 | 第40-42页 |
4.2.2 CFD模拟 | 第42-4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圆筒反应器的验证与应用 | 第49-59页 |
5.1 圆筒反应器的验证结果分析 | 第49-54页 |
5.1.1 实验设计 | 第49页 |
5.1.2 发酵过程pH调控 | 第49-50页 |
5.1.3 分批发酵阶段残糖测定 | 第50-51页 |
5.1.4 发酵过程温度控制 | 第51页 |
5.1.5 细胞干重(DCW) | 第51-52页 |
5.1.6 产物青霉素的比生成速率q_p | 第52页 |
5.1.7 发酵过程尾气数据 | 第52-54页 |
5.2 圆筒反应器的应用 | 第54-56页 |
5.2.1 实验设计 | 第54页 |
5.2.2 圆筒反应器内剪切计算 | 第54-55页 |
5.2.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5.3 圆筒反应器和5L STR反应器结果对比 | 第56-58页 |
5.3.1 两种反应器结果比较 | 第56-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果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结果 | 第59-60页 |
6.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