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以金普新区民宿小镇为例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1-12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3页 |
1.4 创新点 | 第13-15页 |
2 国内外特色小镇发展综述及相关理论研究 | 第15-28页 |
2.1 特色小镇发展综述 | 第15-17页 |
2.1.1 国外特色小镇发展综述 | 第15-17页 |
2.1.2 国内特色小镇发展综述 | 第17页 |
2.2 特色小镇相关理论研究 | 第17-21页 |
2.2.1 国外特色小镇相关理论研究 | 第17-19页 |
2.2.2 国内特色小镇相关理论研究 | 第19-20页 |
2.2.3 小结 | 第20-21页 |
2.3 国内外特色小镇相关案例研究 | 第21-26页 |
2.3.1 国外特色小镇相关案例研究 | 第21-23页 |
2.3.2 国内特色小镇相关案例研究 | 第23-25页 |
2.3.3 小结 | 第25-26页 |
2.4 共生理论相关研究 | 第26-28页 |
2.4.1 国外共生理论相关研究 | 第26页 |
2.4.2 国内共生理论相关研究 | 第26-27页 |
2.4.3 小结 | 第27-28页 |
3 共生理论指导下特色小镇规划设计内涵 | 第28-39页 |
3.1 共生理论相关概念 | 第28-35页 |
3.1.1 共生理论 | 第28页 |
3.1.2 共生理论与城乡规划 | 第28-29页 |
3.1.3 共生规划与传统规划 | 第29-31页 |
3.1.4 共生系统分类 | 第31-35页 |
3.2 共生规划的内容和意义 | 第35-36页 |
3.2.1 共生规划的内容 | 第35页 |
3.2.2 共生规划的意义 | 第35-36页 |
3.3 共生理念特色小镇规划设计内涵 | 第36-39页 |
3.3.1 构成要素 | 第36页 |
3.3.2 构成条件 | 第36-37页 |
3.3.3 设计原则 | 第37页 |
3.3.4 设计要点 | 第37-39页 |
4 特色小镇共生规划体系构建 | 第39-47页 |
4.1 特色小镇外部共生体系构建 | 第39-42页 |
4.1.1 外部共生要素 | 第39-41页 |
4.1.2 外部共生体系构建策略 | 第41-42页 |
4.2 特色小镇内部共生体系构建 | 第42-47页 |
4.2.1 内部共生系统 | 第42-43页 |
4.2.2 内部共生体系构建策略 | 第43-47页 |
5 工程实践——以金普新区民宿小镇为例 | 第47-72页 |
5.1 背景解读 | 第47-48页 |
5.1.1 项目缘起 | 第47-48页 |
5.1.2 项目定位 | 第48页 |
5.1.3 发展目标 | 第48页 |
5.2 设计思路 | 第48-49页 |
5.2.1 区域整体研究 | 第48页 |
5.2.2 系统详细设计 | 第48-49页 |
5.3 外部共生体系构建 | 第49-61页 |
5.3.1 共生单元 | 第49-50页 |
5.3.2 共生模式 | 第50-51页 |
5.3.3 共生环境 | 第51-57页 |
5.3.4 共生界面 | 第57-59页 |
5.3.5 一体共生 | 第59-61页 |
5.4 内部共生体系构建 | 第61-72页 |
5.4.1 空间功能 | 第61-63页 |
5.4.2 生态环境 | 第63-65页 |
5.4.3 道路交通 | 第65-66页 |
5.4.4 空间形态 | 第66-68页 |
5.4.5 详细设计引导 | 第68-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