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保护学论文--鱼病学论文--微生物性鱼病论文

杀鱼爱德华氏菌外膜囊泡转运型细菌毒力因子的筛选及初步功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0-21页
    1.1 细菌的分泌系统第10-11页
    1.2 细菌的外膜囊泡第11-15页
        1.2.1 外膜囊泡的结构第11-12页
        1.2.2 外膜囊泡的生物合成机制第12-14页
        1.2.3 外膜囊泡的基本生物学功能第14-15页
    1.3 细菌外膜囊泡分泌的毒力因子第15-16页
    1.4 细菌外膜囊泡转运不同毒力因子的鉴定方法第16-17页
        1.4.1 质谱分析法第16-17页
        1.4.2 免疫印迹法第17页
        1.4.3 免疫电镜法第17页
    1.5 细菌外膜囊泡的内吞途径和胞内运输第17-20页
        1.5.1 细菌外膜囊泡进入宿主细胞的途径第17-19页
        1.5.2 细菌外膜囊泡在胞内的运输第19-20页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0-21页
第2章 杀鱼爱德华氏菌外膜囊泡的提取与分析第21-28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实验材料第21-22页
        2.2.1 菌株第21页
        2.2.2 药品与试剂第21页
        2.2.3 培养基第21-22页
        2.2.4 仪器与技术服务第22页
    2.3 实验方法第22-23页
        2.3.1 外膜囊泡的提取第22页
        2.3.2 Bradford法测定外膜囊泡的蛋白浓度第22-23页
        2.3.3 电镜观察外膜囊泡第23页
        2.3.4 外膜囊泡产生的动力学第23页
        2.3.5 外膜囊泡的蛋白组分分析第23页
    2.4 实验结果第23-25页
        2.4.1 外膜囊泡电镜观察第23-24页
        2.4.2 密度梯度离心后外膜囊泡检测第24页
        2.4.3 外膜囊泡产生动力学第24-25页
        2.4.4 外膜囊泡的蛋白组分谱分析第25页
    2.5 讨论第25-27页
    2.6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杀鱼爱德华氏菌外膜囊泡分泌型细菌毒力因子的筛选第28-38页
    3.1 引言第28页
    3.2 实验材料第28-29页
        3.2.1 菌株与培养基第28页
        3.2.2 药品与试剂第28-29页
        3.2.3 仪器与技术服务第29页
    3.3 实验方法第29-31页
        3.3.1 质谱分析实验第29-30页
        3.3.2 外膜囊泡分泌毒力因子免疫印迹筛选第30页
        3.3.3 免疫印迹实验方法第30-31页
    3.4 实验结果第31-36页
        3.4.1 通过质谱法分析外膜囊泡所携带的细菌毒力因子第31-36页
        3.4.2 从胞内转运的效应物中筛选依赖外膜囊泡传递的毒力因子第36页
    3.5 讨论第36-37页
    3.6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4章 杀鱼爱德华氏菌外膜囊泡内吞途径及胞内运输第38-45页
    4.1 引言第38页
    4.2 实验材料第38-39页
        4.2.1 菌株,细胞及培养基第38页
        4.2.2 药品与试剂第38-39页
        4.2.3 仪器设备第39页
    4.3 实验方法第39-40页
        4.3.1 外膜囊泡内化免疫荧光实验第39-40页
        4.3.2 外膜囊泡内吞抑制剂处理实验第40页
        4.3.3 外膜囊泡定位分析免疫荧光实验第40页
    4.4 实验结果第40-43页
        4.4.1 外膜囊泡随时间的内化过程第40页
        4.4.2 外膜囊泡依赖dynamin的内吞方式第40-41页
        4.4.3 外膜囊泡在细胞内的小泡运输第41-43页
    4.5 讨论第43-44页
    4.6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5章 溶血素对杀鱼爱德华氏菌外膜囊泡胞内运输过程的影响第45-53页
    5.1 引言第45页
    5.2 实验材料第45页
    5.3 实验方法第45-47页
        5.3.1 溶血素过表达株免疫印迹和溶血活性鉴定实验第45-46页
        5.3.2 蛋白酶K处理外膜囊泡的实验第46页
        5.3.3 免疫荧光分析溶血素对外膜囊泡的内化及胞内运输实验第46页
        5.3.4 细胞内LPS的检测第46-47页
        5.3.5 细胞毒性LDH检测第47页
    5.4 实验结果第47-51页
        5.4.1 溶血素过表达菌株的鉴定第47-48页
        5.4.2 溶血素在外膜囊泡中的定位第48页
        5.4.3 溶血素对外膜囊泡内化的影响第48页
        5.4.4 溶血素对外膜囊泡胞内运输的影响第48-50页
        5.4.5 溶血素促进宿主caspase-4受体识别外膜囊泡中的LPS第50-51页
    5.5 讨论第51-52页
    5.6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3-55页
    6.1 结论第53-54页
    6.2 展望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2页
论文发表第62-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顶膜抗原1不同结构域对球虫子孢子入侵的影响以及互作蛋白的筛选
下一篇:不同地区来源的翘嘴鳜与斑鳜自交及杂交子一代部分生物学性状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