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目录 | 第5-9页 |
第一章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与甲状腺激素及真菌毒素的检测 | 第9-26页 |
摘要 | 第9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甲状腺概述 | 第9-11页 |
1.3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概述 | 第11-12页 |
1.4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检测历程 | 第12-14页 |
1.4.1 色谱法 | 第12页 |
1.4.2 免疫分析法 | 第12-14页 |
1.4.2.1 放射免疫分析(RIA) | 第12-13页 |
1.4.2.2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 | 第13页 |
1.4.2.3 荧光免疫分析(FIA) | 第13页 |
1.4.2.4 化学发光分析(CLIA) | 第13-14页 |
1.4.2.5 免疫分析与其它技术联用 | 第14页 |
1.5 真菌毒素(Mycotoxin)的危害及其检测技术 | 第14-18页 |
1.5.1 真菌毒素概述 | 第14-17页 |
1.5.1.1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 | 第15-16页 |
1.5.1.2 赭曲霉毒素(Ochratoxin,OA) | 第16页 |
1.5.1.3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 | 第16页 |
1.5.1.4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 | 第16页 |
1.5.1.5 伏马菌素 (Fumonisins, FB) | 第16-17页 |
1.5.2 真菌毒素的检测技术 | 第17-18页 |
1.5.2.1 生物学方法 | 第17页 |
1.5.2.2 化学方法 | 第17-18页 |
1.5.2.3 免疫学方法 | 第18页 |
1.6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 第18-25页 |
1.6.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基本原理 | 第19-22页 |
1.6.1.1 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19-20页 |
1.6.1.2 化学发光基本原理 | 第20-21页 |
1.6.1.3 固相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原理 | 第21-22页 |
1.6.1.4 均相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 第22页 |
1.6.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的主要类型 | 第22-24页 |
1.6.2.1 化学发光标记免疫分析法 | 第22-23页 |
1.6.2.2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 | 第23-24页 |
1.6.2.3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 第24页 |
1.6.3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新进展 | 第24-25页 |
1.6.3.1 新型固相材料的应用 | 第24-25页 |
1.6.3.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联用检测技术 | 第25页 |
1.7 总结和展望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微孔板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人血清中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 第26-33页 |
摘要 | 第26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28页 |
2.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7页 |
2.2.2 实验设计 | 第27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2.2.3.1 固相抗体的制备 | 第27-28页 |
2.2.3.2 酶标抗原(HRP-T3)的制备 | 第28页 |
2.2.3.3 T3标准品的配制 | 第28页 |
2.2.3.4 血清样品中 T3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 第28页 |
2.2.3.5 数据处理 | 第28页 |
2.3 结果讨论 | 第28-32页 |
2.3.1 包被缓冲液及抗体稀释度选择 | 第28-29页 |
2.3.2 酶标抗原稀释度的选择 | 第29页 |
2.3.3 温育时间的优化 | 第29-30页 |
2.3.4 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 | 第30页 |
2.3.5 校准品稳定性考察 | 第30-31页 |
2.3.6 方法学评价 | 第31-32页 |
2.3.6.1 标准曲线 | 第31页 |
2.3.6.2 灵敏度和精密度 | 第31页 |
2.3.6.3 回收率 | 第31页 |
2.3.6.4 健全性 | 第31-32页 |
2.3.6.5 特异性 | 第32页 |
2.3.6.6 实际样品的检测及与 Monobind 试剂盒测值的比较 | 第32页 |
2.4 结论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基于磁微粒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人血清中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 第33-42页 |
摘要 | 第33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3-35页 |
3.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33-34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3.2.2.1 校准品配制 | 第34页 |
3.2.2.2 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测定 T3的实验步骤 | 第34-35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41页 |
3.3.1 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 T3的基本原理 | 第35页 |
3.3.2 免疫试剂用量的优化 | 第35-36页 |
3.3.3 免疫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36页 |
3.3.4 磁颗粒体积的优化 | 第36-37页 |
3.3.5 底物体积的优化 | 第37页 |
3.3.6 化学发光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37-38页 |
3.3.7 方法学评价 | 第38-41页 |
3.3.7.1 标准曲线与灵敏度 | 第38-39页 |
3.3.7.2 精密度 | 第39页 |
3.3.7.3 回收率 | 第39页 |
3.3.7.4 特异性 | 第39页 |
3.3.7.5 健全性 | 第39-40页 |
3.3.7.6 实际样品检测 | 第40-41页 |
3.4 结论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基于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谷物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 | 第42-52页 |
摘要 | 第42页 |
4.1 引言 | 第42-4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3-46页 |
4.2.1 仪器和试剂 | 第43-44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4.2.2.1 校准品的配制 | 第44页 |
4.2.2.2 FITC 标记抗 ZEN 单克隆抗体 | 第44页 |
4.2.2.3 HRP 标记 ZEN | 第44页 |
4.2.2.4 磁颗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MPs-CLEIA)测定谷物中 ZEN 含量 | 第44-45页 |
4.2.2.5 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谷物中 ZEN 含量 | 第45页 |
4.2.2.6 样品处理 | 第45页 |
4.2.2.7 数据处理 | 第45-46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46-51页 |
4.3.1 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 ZEN 的基本原理 | 第46页 |
4.3.2 缓冲溶液 pH 值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3 酶结合物及抗体滴度优化 | 第47-48页 |
4.3.4 磁微粒及底物体积优化 | 第48页 |
4.3.5 免疫反应时间优化 | 第48页 |
4.3.6 化学发光时间优化 | 第48-49页 |
4.3.7 方法学评价 | 第49-51页 |
4.3.7.1 标准曲线及灵敏度 | 第49页 |
4.3.7.2 精密度 | 第49页 |
4.3.7.3 回收率 | 第49-50页 |
4.3.7.4 特异性 | 第50页 |
4.3.7.5 实际样品检测 | 第50-51页 |
4.4 结论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微孔板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谷物中赭曲霉毒素 A | 第52-60页 |
摘要 | 第52页 |
5.1 引言 | 第52-5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3-55页 |
5.2.1 仪器和试剂 | 第53页 |
5.2.2 实验步骤 | 第53-55页 |
5.2.2.1 校准品的配制 | 第53-54页 |
5.2.2.2 固相抗体的制备 | 第54页 |
5.2.2.3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 OTA | 第54页 |
5.2.2.4 样品的提取 | 第54页 |
5.2.2.5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 OTA | 第54-55页 |
5.2.2.6 数据处理 | 第5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5-59页 |
5.3.1 包被抗体浓度及酶标记物滴度优化 | 第55页 |
5.3.2 免疫反应时间优化 | 第55-56页 |
5.3.3 发光底物体积及发光反应时间优化 | 第56-57页 |
5.3.4 方法学评价 | 第57-59页 |
5.3.4.1 标准曲线及灵敏度 | 第57页 |
5.3.4.2 精密度 | 第57页 |
5.3.4.3 回收率 | 第57页 |
5.3.4.4 健全性 | 第57-58页 |
5.3.4.5 实际样品检测 | 第58-59页 |
5.4 结论 | 第59-60页 |
总结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73页 |
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