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1-31页 |
1.1 水资源危机 | 第11-13页 |
1.1.1 水资源概况 | 第11页 |
1.1.2 导致水危机的原因和水危机的后果 | 第11-12页 |
1.1.3 解决水危机的措施 | 第12-13页 |
1.2 反渗透膜技术概述 | 第13-16页 |
1.2.1 反渗透膜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3-15页 |
1.2.2 反渗透膜材料 | 第15页 |
1.2.3 反渗透技术的应用概述 | 第15-16页 |
1.3 反渗透膜的污染途径及防治措施 | 第16-23页 |
1.3.1 反渗透膜污染途径的分析 | 第16-17页 |
1.3.2 浓差极化和凝胶极化现象 | 第17-20页 |
1.3.3 反渗透膜污染的防治措施 | 第20-23页 |
1.4 反渗透膜有机污染的研究进展 | 第23-31页 |
1.4.1 反渗透进水中主要的有机污染物质 | 第23-24页 |
1.4.2 反渗透膜有机污染的机理 | 第24-27页 |
1.4.3 反渗透膜有机污染的防治 | 第27-31页 |
第二章 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选题意义 | 第31-35页 |
2.1 课题的研究目的 | 第31页 |
2.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2.2.1 反渗透膜混合污染的研究 | 第31-32页 |
2.2.2 无机阻垢剂对于反渗透膜有机污染过程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 课题的选题意义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 | 第35-45页 |
3.1 实验装置及流程说明 | 第35-36页 |
3.2 反渗透膜组件以及膜的性能参数 | 第36-38页 |
3.2.1 平板反渗透膜装置 | 第36-37页 |
3.2.2 所用反渗透膜元件的性能参数 | 第37-38页 |
3.2.3 采用的仪器设备 | 第38页 |
3.3 试验分析方法 | 第38-43页 |
3.3.1 进水中总钙和游离钙的测定 | 第38-39页 |
3.3.2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腐殖酸含量 | 第39-40页 |
3.3.3 考马斯亮蓝比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 第40-42页 |
3.3.4 zeta 电位的测定 | 第42-43页 |
3.4 膜污染的度量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反渗透膜腐殖酸和碳酸钙的混合污染 | 第45-71页 |
4.1 腐殖酸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 第45-47页 |
4.1.1 腐殖酸的基本结构 | 第45-46页 |
4.1.2 腐殖酸的性质 | 第46-47页 |
4.2 实验药品以及试验过程 | 第47-48页 |
4.2.1 实验药品以及溶液配制 | 第47页 |
4.2.2 实验过程 | 第47-48页 |
4.3 水质条件对于RO 膜污染过程的影响 | 第48-59页 |
4.3.1 不同进水组成对于RO 膜污染的影响 | 第48-51页 |
4.3.2 腐殖酸浓度对于RO 膜污染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3 钙离子浓度对RO 膜污染的影响 | 第52-54页 |
4.3.4 离子强度对于RO 膜污染的影响 | 第54-56页 |
4.3.5 pH 值对于RO 膜污染的影响 | 第56-59页 |
4.4 操作条件对于RO 膜污染过程的影响 | 第59-64页 |
4.4.1 初始通量对于RO 膜污染的影响 | 第59-61页 |
4.4.2 浓水流量对于RO 膜污染的影响 | 第61-62页 |
4.4.3 温度对于RO 膜污染的影响 | 第62-64页 |
4.5 进水隔网对于RO 膜污染过程的影响 | 第64-69页 |
4.5.1 反渗透系统中隔网的作用以及相关研究 | 第65-66页 |
4.5.2 进水隔网对于RO 膜污染的影响 | 第66-6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反渗透膜的海藻酸钠和碳酸钙混合污染 | 第71-77页 |
5.1 海藻酸钠的分子结构及性质 | 第71-72页 |
5.2 不同进水组成对RO 膜污染的影响 | 第72-74页 |
5.3 不同有机物质对RO 膜污染的影响 | 第74-75页 |
5.4 pH 对于RO 膜海藻酸盐污染的影响 | 第75-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阻垢剂对于反渗透膜腐殖酸污染的影响 | 第77-96页 |
6.1 实验试剂及实验过程 | 第77-78页 |
6.2 阻垢剂对于RO 膜腐殖酸污染作用的探讨 | 第78-85页 |
6.2.1 EDTA 对于腐殖酸污染过程的影响 | 第78-81页 |
6.2.2 不同阻垢剂对于腐殖酸污染过程的影响 | 第81-82页 |
6.2.3 LB2000 对于有机污染过程的影响 | 第82-85页 |
6.3 料液的化学性质对于污染过程的影响 | 第85-91页 |
6.3.1 Ca~(2+)浓度对于污染过程的影响 | 第85-87页 |
6.3.2 进水水质对于污染过程的影响 | 第87-88页 |
6.3.3 进水 pH 值对于污染过程的影响 | 第88-89页 |
6.3.4 阻垢剂对于腐殖酸钙+碳酸钙混合污染过程的影响 | 第89-91页 |
6.4 操作条件对于污染过程的影响 | 第91-95页 |
6.4.1 初始通量对于污染过程的影响 | 第91-92页 |
6.4.2 进水温度对于污染过程的影响 | 第92-94页 |
6.4.3 浓水流量对于污染过程的影响 | 第94-9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七章 无机阻垢剂对于反渗透膜蛋白质污染的影响 | 第96-104页 |
7.1 阻垢剂对于蛋白质污染过程的影响 | 第97-99页 |
7.2 蛋白质等电点对于污染过程的影响 | 第99-101页 |
7.3 温度对于污染过程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8.1 结论 | 第104-105页 |
8.2 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