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人地关系矛盾日益突出 | 第11页 |
1.1.2 以需求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增长机制亟待改变 | 第11-12页 |
1.1.3 近期建设规划改革迫在眉睫 | 第12页 |
1.2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第12-14页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2.2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路线 | 第18-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19-20页 |
2 研究理论体系架构 | 第20-29页 |
2.1 研究基础理论 | 第20-25页 |
2.1.1 系统理论 | 第20-21页 |
2.1.2 区位理论 | 第21页 |
2.1.3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 第21-22页 |
2.1.4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2-23页 |
2.1.5 精明增长理论 | 第23-24页 |
2.1.6 行动规划理论 | 第24-25页 |
2.2 研究基本理论框架 | 第25-28页 |
2.2.1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内涵 | 第25-26页 |
2.2.2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需求研究的系统构成 | 第26-27页 |
2.2.3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需求研究的原则 | 第27-28页 |
2.3 研究技术框架 | 第28-29页 |
2.3.1 技术平台选择 | 第28页 |
2.3.2 基本分析单元 | 第28-29页 |
3 柳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综合分析 | 第29-39页 |
3.1 柳州市概况 | 第29-32页 |
3.1.1 城市发展概况 | 第29-31页 |
3.1.2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现状 | 第31-32页 |
3.2 柳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历程分析 | 第32-34页 |
3.2.1 单核发展阶段(1949 年以前) | 第32页 |
3.2.2 外部扩张阶段(1949~1962 年) | 第32页 |
3.2.3 圈层状连续扩展阶段(1962~1987 年) | 第32页 |
3.2.4 非连续补充扩展阶段(1987~2000 年) | 第32-33页 |
3.2.5 城市区域化蔓延阶段(2001 年至今) | 第33-34页 |
3.3 柳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动力分析 | 第34-35页 |
3.3.1 社会经济发展力 | 第34页 |
3.3.2 交通设施推动力 | 第34-35页 |
3.3.3 政策体制调控力 | 第35页 |
3.3.4 生态环境约束力 | 第35页 |
3.4 柳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模式分析 | 第35-39页 |
3.4.1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经典模式分析 | 第35-37页 |
3.4.2 柳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模式探讨 | 第37-39页 |
4 柳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需求规模分析 | 第39-78页 |
4.1 柳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需求规模分析模型的构建 | 第39-41页 |
4.1.1 构建目标 | 第39页 |
4.1.2 构建原则 | 第39-40页 |
4.1.3 构建思路 | 第40页 |
4.1.4 模型基本框架 | 第40-41页 |
4.2 柳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需求宏观规模分析 | 第41-49页 |
4.2.1 柳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宏观评价 | 第41-46页 |
4.2.2 柳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规模趋势分析 | 第46-47页 |
4.2.3 柳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需求宏观规模方案 | 第47-49页 |
4.3 柳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需求中观规模分析 | 第49-75页 |
4.3.1 基本分析单元的选取与划分 | 第49-50页 |
4.3.2 基本分析单元集约性评价 | 第50-72页 |
4.3.3 柳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需求中观规模预测 | 第72-75页 |
4.4 柳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需求微观规模分析 | 第75-78页 |
4.4.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75-76页 |
4.4.2 柳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需求微观规模修正 | 第76-78页 |
5 柳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需求特征分析 | 第78-101页 |
5.1 动态性特征分析 | 第78-91页 |
5.1.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78-79页 |
5.1.2 不可建设用地分析 | 第79-80页 |
5.1.3 人口密度分析 | 第80-82页 |
5.1.4 就业密度分析 | 第82-84页 |
5.1.5 交通可达性分析 | 第84-87页 |
5.1.6 综合动态系数分析 | 第87-89页 |
5.1.7 柳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需求动态规模的确定 | 第89-91页 |
5.2 联动性特征分析 | 第91-95页 |
5.2.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91页 |
5.2.2 柳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需求宏观规模与中观规模的联动性 | 第91-94页 |
5.2.3 柳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需求中观规模与微观规模的联动性 | 第94-95页 |
5.3 可行性特征分析 | 第95-101页 |
5.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95-96页 |
5.3.2 柳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需求宏观规模可行性 | 第96-98页 |
5.3.3 柳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需求中观规模可行性 | 第98-99页 |
5.3.4 柳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需求微观规模可行性 | 第99-101页 |
6 综合需求研究视角下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策略分析 | 第101-112页 |
6.1 柳州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策略分析 | 第101-105页 |
6.1.1 现行近期建设规划编制模式分析 | 第101页 |
6.1.2 综合需求研究视角下近期建设规划编制特征分析 | 第101-102页 |
6.1.3 柳州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策略探讨 | 第102-105页 |
6.2 柳州市近期建设规划调控策略分析 | 第105-109页 |
6.2.1 柳州市近期建设规划调控方向分析 | 第105-106页 |
6.2.2 柳州市近期建设规划调控措施分析 | 第106-109页 |
6.2.3 柳州市近期建设规划调控载体分析 | 第109页 |
6.3 柳州市近期建设规划管理策略分析 | 第109-112页 |
6.3.1 综合需求研究视角下近期建设规划管理特征分析 | 第109-110页 |
6.3.2 柳州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管理策略探讨 | 第110-112页 |
7 结语 | 第112-114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12-113页 |
7.2 研究创新点 | 第113页 |
7.3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9-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