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前言 | 第13-23页 |
1.1 染料废水的基本特征及处理难点 | 第13-15页 |
1.1.1 染料废水的基本特征 | 第13-14页 |
1.1.2 染料废水的处理难点 | 第14-15页 |
1.2 白腐真菌的生长代谢特点 | 第15-16页 |
1.2.1 白腐真菌的微生物学特征 | 第15页 |
1.2.2 白腐真菌的生长代谢特性 | 第15-16页 |
1.3 白腐真菌的降解废水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3.1 白腐真菌降解染料废水的相关酶系 | 第16-17页 |
1.3.2 白腐真菌降解染料废水的机理 | 第17-18页 |
1.3.3 白腐真菌降解染料废水的国内外进展 | 第18-19页 |
1.3.4 扫描电镜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4 白腐真菌处理染料废水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3-3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6页 |
2.1.1 菌种 | 第23页 |
2.1.2 染料 | 第23-24页 |
2.1.3 主要药品 | 第24页 |
2.1.4 仪器 | 第24页 |
2.1.5 试剂 | 第24-25页 |
2.1.6 培养基 | 第25-2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6-34页 |
2.2.1 活性染料脱色白腐真菌的筛选 | 第26-28页 |
2.2.2 筛选菌株形态、生长、产酶特性的研究 | 第28-30页 |
2.2.3 筛选菌株脱色工艺参数的优化 | 第30-31页 |
2.2.4 杂色云芝CFCC-4在不同条件下对活性嫩黄K-6G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31-32页 |
2.2.5 间歇培养对活性染料的脱色降解作用 | 第32页 |
2.2.6 连续培养对活性染料的脱色降解作用 | 第32页 |
2.2.7 筛选菌株对复配染料的脱色降解作用 | 第32-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62页 |
3.1 不同菌体对活性染料脱色降解的筛选 | 第34-36页 |
3.2 杂色云芝CFCC-4的产酶特性研究 | 第36-40页 |
3.2.1 杂色云芝CFCC-5336和杂色云芝CFCC-4形态的观察 | 第36-38页 |
3.2.2 杂色云芝CFCC-5336和杂色云芝CFCC-4在富氮和限氮条件下的生长曲线和产酶曲线 | 第38-40页 |
3.3 杂色云芝CFCC-4活性染料脱色工艺参数的优化 | 第40-45页 |
3.3.1 培养基中最佳碳源种类的确定 | 第40-41页 |
3.3.2 培养基中最佳碳源浓度的确定 | 第41-42页 |
3.3.3 培养基中最佳氮源种类的确定 | 第42-43页 |
3.3.4 培养基中最佳氮源浓度的确定 | 第43-44页 |
3.3.5 温度对活性染料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 杂色云芝CFCC-4在不同条件的影响下对活性嫩黄K-6G脱色情况的研究 | 第45-53页 |
3.4.1 菌体在不同培养方式下对活性嫩黄K-6G的脱色效果 | 第45-46页 |
3.4.2 菌体在不同pH值条件下对活性嫩黄K-6G的脱色效果 | 第46-48页 |
3.4.3 菌体对活性嫩黄K-6G不同浓度的脱色效果 | 第48页 |
3.4.4 不同培养时间的菌体对活性嫩黄K-6G的脱色效果 | 第48-49页 |
3.4.5 不同菌体生物量对活性嫩黄K-6G的脱色效果 | 第49-50页 |
3.4.6 正交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0-53页 |
3.5 间歇培养对活性染料的脱色降解作用 | 第53-54页 |
3.6 重复培养脱色降解染料废水 | 第54-60页 |
3.6.1 重复培养对活性艳红X-3 B的脱色降解作用 | 第55-56页 |
3.6.2 重复培养对活性艳红KD-8B的脱色降解作用 | 第56-58页 |
3.6.3 重复培养对活性艳蓝KN-R的脱色降解作用 | 第58-59页 |
3.6.4 重复培养对活性嫩黄K-6G的脱色降解作用 | 第59-60页 |
3.7 杂色云芝CFCC-4对复配活性染料废水脱色与降解 | 第60-62页 |
4 小结 | 第62-64页 |
4.1 实验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4.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