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导论 | 第12-44页 |
第一节 写作缘起与问题意识 | 第12-14页 |
一、写作缘起 | 第12-14页 |
二、问题意识 | 第14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三节 关键词阐释 | 第18-44页 |
一、法治释论 | 第18-38页 |
二、传播释义 | 第38-44页 |
1 传播视野下的法哲学 | 第44-72页 |
1.1 哈贝马斯的“商谈”法哲学 | 第44-57页 |
1.1.1 司法领域的法律商谈 | 第45-50页 |
1.1.2 立法领域的法律商谈 | 第50-57页 |
1.2 胡克的“沟通”法哲学 | 第57-64页 |
1.2.1 沟通合法化 | 第58-60页 |
1.2.2 立法沟通 | 第60-61页 |
1.2.3 司法沟通 | 第61-63页 |
1.2.4 法律学说沟通 | 第63-64页 |
1.3 中国法治哲学的重构 | 第64-72页 |
1.3.1 还原法治的哲学面目 | 第64-67页 |
1.3.2 法治在汉语思想中的应有地位 | 第67-69页 |
1.3.3 中国法治哲学建构的三个面向 | 第69-72页 |
2 规范法律意识的形成——法治传播的价值生成 | 第72-80页 |
2.1 法律意识与规范法律意识 | 第73-76页 |
2.2 中国法律意识的危机及其克服 | 第76-80页 |
3 传播者研究:政治领袖人物 | 第80-93页 |
3.1 以毛泽东为个例的分析 | 第81-85页 |
3.1.1 人民正义:毛泽东法观念的价值基础 | 第81-84页 |
3.1.2 人民正义法律观评析 | 第84-85页 |
3.2 以董必武为个例的分析 | 第85-91页 |
3.2.1 董必武法律思想的特色 | 第87-90页 |
3.2.2 董必武法律思想与中国法治 | 第90-91页 |
小结 | 第91-93页 |
4 传播者研究:执政党的角色 | 第93-123页 |
4.1 党与法治的关系 | 第94-100页 |
4.1.1 社会主义与法治的关系 | 第94-96页 |
4.1.2 党的行为与法治的关系 | 第96-98页 |
4.1.3 党对法治的认识 | 第98-100页 |
4.2 宪政与法治背景下政党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 第100-123页 |
4.2.1 宪政、法治与政党制度关系的一般理论 | 第100-113页 |
4.2.2 宪政与法治背景下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 第113-123页 |
5 传播者研究:法律知识分子 | 第123-134页 |
5.1 法律知识分子作为法治传播者的合法性分析 | 第124-130页 |
5.1.1 法治之法:中国法律知识分子的解释实践 | 第124-125页 |
5.1.2 对自然法的态度:法律知识分子的实践 | 第125-127页 |
5.1.3 法律知识分子法治观念形成的特色 | 第127-130页 |
5.2 法律知识分子的神圣使命 | 第130-134页 |
5.2.1 法律知识分子的阐释使命 | 第130-131页 |
5.2.2 法律知识分子的护法使命 | 第131-132页 |
5.2.3 法律知识分子的传播使命 | 第132-134页 |
6 传播实践:中国普法研究 | 第134-151页 |
6.1 普法之发生与定位 | 第134-137页 |
6.1.1 普法之发生 | 第134-135页 |
6.1.2 普法之定位 | 第135-137页 |
6.2 中国普法的考察与反思 | 第137-151页 |
6.2.1 普法主体的考察与反思 | 第137-139页 |
6.2.2 普法内容的考察与反思 | 第139-146页 |
6.2.3 普法目的考察与的反思 | 第146-148页 |
6.2.4 普法效果的考察与反思 | 第148-149页 |
6.2.5 普法限度的考察与反思 | 第149-151页 |
7 传播实践:中国法制新闻报道研究 | 第151-158页 |
7.1 法治与法制新闻的兴起 | 第151-154页 |
7.1.1 法治:法制新闻的内在尺度 | 第152-153页 |
7.1.2 法制新闻:维系和实现法治的重要力量 | 第153-154页 |
7.2 传媒法治报道存在的问题 | 第154-156页 |
7.2.1 传媒法制报道的现状 | 第154-155页 |
7.2.2 传媒法制报道存在的问题 | 第155-156页 |
7.3 改进传媒法制报道的对策 | 第156-158页 |
结语 | 第158-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75页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75-176页 |
后记 | 第176-178页 |
附件 | 第178-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