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4-6页 |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1 引言 | 第16-18页 |
2 混合身份共犯之前提 | 第18-58页 |
2.1 身份犯之涵义 | 第18-42页 |
2.1.1 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之见解 | 第18-26页 |
2.1.2 我国刑法理论之纵览 | 第26-32页 |
2.1.3 身份犯概念之应有内涵 | 第32-42页 |
2.2 身份犯之类型划分 | 第42-58页 |
2.2.1 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之观点 | 第42-47页 |
2.2.2 我国刑法理论之聚讼 | 第47-54页 |
2.2.3 纯正与不纯正身份犯界分之我见 | 第54-58页 |
3 混合身份共犯之本体 | 第58-74页 |
3.1 混合身份共犯之界定 | 第58-70页 |
3.1.1 混合身份共犯之存在 | 第58-66页 |
3.1.2 混合身份共犯之概念 | 第66-68页 |
3.1.3 混合身份共犯之特征 | 第68-70页 |
3.2 混合身份共犯之类型 | 第70-74页 |
3.2.1 纯正身份混合共犯与不纯正身份混合共犯 | 第70页 |
3.2.2 违法身份混合共犯与责任身份混合共犯 | 第70-71页 |
3.2.3 一元混合身份共犯与多元混合身份共犯 | 第71-72页 |
3.2.4 基本型混合身份共犯与衍生型混合身份共犯 | 第72-74页 |
4 混合身份共犯之定罪 | 第74-160页 |
4.1 大陆法系理论学说之介评 | 第74-85页 |
4.1.1 大陆法系理论学说之览要 | 第74-81页 |
4.1.2 大陆法系理论学说之评析 | 第81-85页 |
4.2 我国刑法学界观点之反思 | 第85-123页 |
4.2.1 我国刑法学界观点之纷争 | 第85-94页 |
4.2.2 我国刑法学界观点之困境 | 第94-114页 |
4.2.3 混合身份共犯定罪之拙见 | 第114-123页 |
4.3 一元混合身份共犯之定罪 | 第123-148页 |
4.3.1 纯正身份混合共犯定罪之论证 | 第123-140页 |
4.3.2 不纯正身份混合共犯定罪之探论 | 第140-148页 |
4.4 多元混合身份共犯之定罪 | 第148-160页 |
4.4.1 我国学界观点之剖析 | 第148-154页 |
4.4.2 多元混合身份共犯之定位 | 第154-157页 |
4.4.3 多元混合身份共犯定罪之管见 | 第157-160页 |
5 混合身份共犯之处罚 | 第160-183页 |
5.1 大陆法系立法之启示 | 第160-165页 |
5.1.1 大陆法系处罚规定之简介 | 第160-163页 |
5.1.2 大陆法系处罚规定之借鉴 | 第163-165页 |
5.2 我国立法规定之检视 | 第165-170页 |
5.2.1 我国处罚规定之现状 | 第165-166页 |
5.2.2 我国处罚规定之利弊析 | 第166-170页 |
5.3 混合身份共犯处罚之完善 | 第170-183页 |
5.3.1 混合身份共犯处罚之原则 | 第170-176页 |
5.3.2 混合身份共犯处罚之规则 | 第176-183页 |
6 混合身份共犯之关系 | 第183-230页 |
6.1 混合身份共犯与间接共犯 | 第183-199页 |
6.1.1 混合身份共犯与间接正犯之关系 | 第183-185页 |
6.1.2 有身份者利用无身份者之处理 | 第185-187页 |
6.1.3 无身份者利用有身份者之处理 | 第187-193页 |
6.1.4 此身份者利用彼身份者之处理 | 第193-194页 |
6.1.5 被利用者中途知情之处理 | 第194-199页 |
6.2 混合身份共犯与认识错误 | 第199-214页 |
6.2.1 身份认识错误产生之前提 | 第199-202页 |
6.2.2 混合身份共犯与法律错误 | 第202-204页 |
6.2.3 混合身份共犯与事实错误 | 第204-214页 |
6.3 混合身份共犯与未完成形态 | 第214-230页 |
6.3.1 混合身份共犯与犯罪预备 | 第214-217页 |
6.3.2 混合身份共犯与犯罪未遂 | 第217-225页 |
6.3.3 混合身份共犯与犯罪中止 | 第225-230页 |
7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30-238页 |
8 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238-239页 |
9 后记 | 第239-242页 |
报送博士学位简况表 | 第242-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