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4-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9-12页 |
(二) 研究题目、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特点 | 第13-15页 |
第一章 达赖转世系统的萌芽阶段——根敦主巴时期 | 第15-26页 |
一、 十五世纪格鲁派面临的形势 | 第15-20页 |
(一) 藏传佛多教派发展与互相制肘 | 第15-17页 |
(二) 格鲁派的内部冲突 | 第17-18页 |
(三) 格鲁派的主要支持者帕竹政权衰微 | 第18-20页 |
1、 帕竹政权内斗不止 | 第18-19页 |
2、 帕竹执政职权旁落他人 | 第19-20页 |
二、 根敦主巴在格鲁派中角色分析 | 第20-22页 |
(一) 根敦主巴与宗喀巴的师徒关系辨析 | 第20-21页 |
(二) 根敦主巴在格鲁派中的地位 | 第21-22页 |
三、 根敦主巴与活佛转世制度的关系 | 第22-26页 |
(一) 扎什伦布寺建寺初期的困境 | 第22-23页 |
(二) 活佛转世现象在十四、十五世纪的发展概况 | 第23-25页 |
(三) 根敦主巴的转世意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达赖转世系统形成的关键时期——根敦嘉措时期 | 第26-37页 |
一、 根敦嘉措“转世身份”的由来 | 第26-28页 |
(一)根敦嘉措家庭在“转世”事件中的作用 | 第26-28页 |
1.根敦嘉措家庭成员与根敦主巴的亲密关系 | 第26-27页 |
2.根敦嘉措的“转世身份”得以正式确立 | 第27-28页 |
二、 根敦嘉措的转世与活佛身份的矛盾 | 第28-31页 |
(一) 根敦嘉措的扎什伦布寺学经生活 | 第28-30页 |
(二) 扎什伦布寺中根敦嘉措的身份辨析 | 第30-31页 |
三、 对根敦嘉措身份的逐渐认同 | 第31-34页 |
(一) 根敦嘉措在哲蚌寺学经时期的身份辨析 | 第31-32页 |
(二) 云游传法中根敦嘉措身份的缓慢变化 | 第32-34页 |
四、 根敦嘉措对圆寂后需要转世的长远安排 | 第34-37页 |
(一) 根敦嘉措的转世意愿 | 第34-35页 |
(二) 根敦嘉措对护持转世的其他安排 | 第35-37页 |
第三章 达赖转世系统的实至名归阶段——索南嘉措时期 | 第37-63页 |
一、 格鲁派活佛转世制度的初步规范化 | 第37-41页 |
(一) 转世活佛的实至名归 | 第37-39页 |
(二) 哲蚌寺对索南嘉措的培养 | 第39-41页 |
1. “索南嘉措”一名由来 | 第39-40页 |
2. 班钦·索南扎巴对索南嘉措的护持 | 第40-41页 |
二、 藏地传法与十六世纪中期格鲁派的发展困境 | 第41-48页 |
(一) 十六世纪噶玛巴转世系统的概况 | 第41-42页 |
(二) 止贡派与噶玛噶举派联系日益紧密 | 第42-43页 |
(三) 索南嘉措时期格鲁派与噶举派的矛盾事件 | 第43-44页 |
(四) 帕竹政权继续内斗与淡出历史舞台 | 第44-45页 |
1. 以仁蚌巴为首的地方势力与帕竹第悉的冲突 | 第44-45页 |
2. 帕竹家族内斗 | 第45页 |
(五) 索南嘉措初为教派领袖时期格鲁派的发展 | 第45-48页 |
1. 索南嘉措的早期传法活动 | 第45-46页 |
2. 受比丘戒及雅隆、工布地区的传法活动 | 第46-47页 |
3. 索南嘉措与地方势力的进一步联系 | 第47-48页 |
三、 “达赖喇嘛”名号由来 | 第48-58页 |
(一) 索南嘉措“蒙古之行”的缘起 | 第48-53页 |
1. 格鲁派教法传播的需要 | 第48-49页 |
2. 十六世纪蒙古部族概况 | 第49-50页 |
3. 阿拉坦汗与藏传佛教的初期接触 | 第50-52页 |
4. “青海会晤”前期索南嘉措与阿拉坦汗的活动概况 | 第52-53页 |
(二) 索南嘉措与阿拉坦汗的青海会晤 | 第53-58页 |
1. 索南嘉措前往青海的路途传法 | 第53-55页 |
2. 索南嘉措与阿拉坦汗的仰华寺之会 | 第55-58页 |
四、 “达赖喇嘛”系统的蒙古情结 | 第58-61页 |
(一) 索南嘉措的川、藏、蒙边区云游传法 | 第58-61页 |
1. 理塘建寺 | 第58-59页 |
2. 担任昌都寺堪布 | 第59-60页 |
3. 深入蒙古各部传教 | 第60-61页 |
(二) 索南嘉措圆寂并转世于蒙古 | 第61页 |
五、 索南嘉措蒙古部族传法的综合论述 | 第61-63页 |
第四章 达赖转世系统形成过程中的特征 | 第63-70页 |
一、 达赖转世系统开始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 第63-65页 |
(一) 达赖转世系统开始的偶然性 | 第63-64页 |
(二) 达赖转世系统开始的必然性 | 第64-65页 |
二、 前三世达赖喇嘛身份的演变 | 第65-67页 |
(一) 格鲁派高僧——根敦主巴 | 第65-66页 |
(二) 哲蚌寺活佛——根敦嘉措 | 第66页 |
(三) 达赖喇嘛——索南嘉措 | 第66-67页 |
三、 前三辈达赖喇嘛的传法特点 | 第67-70页 |
(一) 三辈达赖喇嘛的“异地”传法及原因分析 | 第67-68页 |
(二) 前三辈达赖喇嘛的传法特色 | 第68-70页 |
第五章 达赖转世系统形成与格鲁派的发展 | 第70-78页 |
一、 达赖转世系统的形成与格鲁派的再次凝聚 | 第70-74页 |
(一) 十五十六世纪格鲁派中哲蚌寺势力的异军突起概况 | 第70-73页 |
(二) 三辈达赖喇嘛凝聚格鲁派发展力量 | 第73-74页 |
二、 拉拢政教势力,强化格鲁派的发展后劲 | 第74-76页 |
(一) 根敦主巴在后藏的政教关系 | 第74-75页 |
(二) 根敦嘉措与西藏政教势力的关系 | 第75页 |
(三) 索南嘉措建立的蒙藏政教势力关系 | 第75-76页 |
三、 达赖转世系统形成与格鲁派的发展关系概析 | 第76-78页 |
第六章 达赖转世系统形成与近代西藏文化的发展 | 第78-94页 |
一、 达赖转世系统的形成丰富了近代藏族文化 | 第78-83页 |
(一) 传法著说,深化西藏宗教内涵 | 第78-80页 |
(二) 修建寺院,传承民族信仰 | 第80-81页 |
(三) 丰富活佛转世制度文化 | 第81-83页 |
二、 促进藏传佛教其它活佛转世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 第83-89页 |
(一) 带动格鲁派内部各活佛转世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 第83-87页 |
1. 格鲁派班禅转世系统的形成 | 第83-85页 |
2. 格鲁派中的其它主要活佛转世系统出现概况 | 第85-87页 |
(二) 藏传佛教其它教派活佛转世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 第87-89页 |
1. 噶举派活佛转世系统的继续发展 | 第87-88页 |
2. 止贡噶举派与宁玛派活佛转世系统的初步形成 | 第88-89页 |
三、 达赖转世系统的形成与清代西藏政治制度的发展 | 第89-94页 |
(一) 密切联系各种政治势力,和谐近代西藏社会关系 | 第89-91页 |
1. 密切联系世俗势力,是发展教派势力的根本 | 第89-90页 |
2. 调节各类纷争,和谐地方关系 | 第90-91页 |
(二) 促进清代西藏政教体制的形成 | 第91-94页 |
1. 甘丹颇章的诞生与演变 | 第92-93页 |
2. 与驻藏大臣共领噶厦政府,促进清代西藏政教体制形成 | 第93-94页 |
结语 | 第94-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