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公路风吹雪灾害时空分布与防治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7页 |
1.1 概述 | 第15-26页 |
1.1.1 风吹雪灾害概要 | 第15-21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1.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22-26页 |
1.2 黑龙江省自然环境与公路现状 | 第26-32页 |
1.2.1 地形地貌分布 | 第26-27页 |
1.2.2 主要气候特征 | 第27-29页 |
1.2.3 公路基本情况 | 第29-32页 |
1.3 论文研究的总体策划 | 第32-3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3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1.3.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4-35页 |
1.3.5 支撑条件 | 第35-37页 |
第二章 风吹雪形成机制与数学模型 | 第37-68页 |
2.1 风吹雪的类型 | 第37-38页 |
2.1.1 低吹雪 | 第37页 |
2.1.2 高吹雪 | 第37-38页 |
2.1.3 暴风雪 | 第38页 |
2.2 风吹雪灾害的形成条件 | 第38-52页 |
2.2.1 动力条件(风) | 第38-43页 |
2.2.2 物质条件(雪) | 第43-51页 |
2.2.3 沉积条件(障碍物) | 第51-52页 |
2.3 风吹雪的形成过程与机制 | 第52-58页 |
2.3.1 风吹雪的运动形态 | 第52页 |
2.3.2 风对雪的吹蚀与堆积搬运 | 第52-55页 |
2.3.3 风吹雪灾害的形成机制 | 第55-56页 |
2.3.4 影响吹雪高度的因素 | 第56-58页 |
2.4 风吹雪运动的数学模拟 | 第58-68页 |
2.4.1 风洞试验数值模拟 | 第58-59页 |
2.4.2 雪粒受力分析及运动轨迹 | 第59-63页 |
2.4.3 连续介质双流体数学模型 | 第63-65页 |
2.4.4 风吹雪的饱和路径长度 | 第65-68页 |
第三章 黑龙江省公路风吹雪灾害时空分布 | 第68-88页 |
3.1 黑龙江省冬季气温、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 第68-74页 |
3.1.1 冬季气温时空分布 | 第68-69页 |
3.1.2 气压和风的时空分布 | 第69-72页 |
3.1.3 冬季降水量时空分布 | 第72-74页 |
3.2 黑龙江省较大降雪的时空分布 | 第74-79页 |
3.2.1 较大降雪的时间分布 | 第74-78页 |
3.2.2 较大降雪的空间分布 | 第78-79页 |
3.2.3 较大降雪的形成条件 | 第79页 |
3.3 风雪流的时空分布 | 第79-88页 |
3.3.1 风雪流的时间分布 | 第79-80页 |
3.3.2 风雪流中雪的垂直分布 | 第80-85页 |
3.3.3 风吹积雪的水平分布 | 第85-88页 |
第四章 影响公路风吹雪灾害时空分布的因素 | 第88-120页 |
4.1 公路风吹雪雪害外业调查 | 第88-91页 |
4.1.1 调查观测的主要内容 | 第88页 |
4.1.2 调查观测的主要方法 | 第88-89页 |
4.1.3 黑龙江省公路风吹雪雪害路段实地调查 | 第89-91页 |
4.2 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91-98页 |
4.2.1 气温 | 第91-92页 |
4.2.2 风 | 第92-94页 |
4.2.3 降雪量 | 第94-95页 |
4.2.4 地形 | 第95-97页 |
4.2.5 植被 | 第97-98页 |
4.3 公路几何条件的影响 | 第98-105页 |
4.3.1 路线位置及走向 | 第98-99页 |
4.3.2 路基横断面形式 | 第99-100页 |
4.3.3 路基填挖高度 | 第100-103页 |
4.3.4 路基边坡坡度 | 第103-105页 |
4.4 工程附属设施的影响 | 第105-110页 |
4.4.1 中央分隔带 | 第106页 |
4.4.2 路侧防护栏 | 第106-107页 |
4.4.3 绿化带 | 第107页 |
4.4.4 隧道口 | 第107-108页 |
4.4.5 收费站 | 第108-110页 |
4.4.6 隔离网 | 第110页 |
4.5 公路风吹雪雪害基本类型划分 | 第110-120页 |
4.5.1 低矮路堤积雪型 | 第110-111页 |
4.5.2 过高路堤积雪型 | 第111-113页 |
4.5.3 迎风半路堑积雪型 | 第113-114页 |
4.5.4 背风半路堑积雪型 | 第114-116页 |
4.5.5 长浅路堑积雪型 | 第116-117页 |
4.5.6 弯道绕流积雪型 | 第117-120页 |
第五章 公路风吹雪灾害防治技术措施 | 第120-169页 |
5.1 防治措施的总体思路 | 第120-123页 |
5.1.1 指导思想 | 第120页 |
5.1.2 基本原则 | 第120-121页 |
5.1.3 防治原理 | 第121-123页 |
5.2 公路风吹雪灾害工程防治措施 | 第123-145页 |
5.2.1 挡雪墙 | 第123-128页 |
5.2.2 防雪栅 | 第128-140页 |
5.2.3 导风板 | 第140-144页 |
5.2.4 储雪壕 | 第144-145页 |
5.3 公路风吹雪灾害生物防治措施 | 第145-161页 |
5.3.1 防雪林 | 第145-156页 |
5.3.2 地表草木植被的利用 | 第156-160页 |
5.3.3 庄稼简易防雪栅栏 | 第160-161页 |
5.4 公路风吹雪灾害综合防治措施 | 第161-169页 |
5.4.1 常见防治措施组合 | 第162-165页 |
5.4.2 各种雪害路段最佳防雪技术 | 第165-169页 |
主要结论及建议 | 第169-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业绩和成果 | 第183-186页 |
致谢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