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略语/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前言 | 第14-17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5-17页 |
一、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物质对CBRH-7919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 第17-36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7-24页 |
1.1.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1.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7-18页 |
1.1.3 主要实验试剂 | 第18页 |
1.1.4 主要试剂的配置 | 第18-19页 |
1.1.5 大鼠BMSCs的分离、培养和纯化 | 第19-20页 |
1.1.6 B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 | 第20-21页 |
1.1.7 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 | 第21页 |
1.1.8 CBRH-7919肝癌细胞系的复苏,传代和培养 | 第21页 |
1.1.9 MTT比色法检测CBRH-7919肝癌细胞增殖活性 | 第21-22页 |
1.1.10 流式细胞仪检测CBRH-7919肝癌细胞周期 | 第22页 |
1.1.11 ELISA检测CBRH-7919肝癌细胞分泌的AFP | 第22-23页 |
1.1.12 Transwell小室检测CBRH-7919肝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 第23-24页 |
1.1.13 统计学处理 | 第24页 |
1.2 结果 | 第24-31页 |
1.2.1 大鼠BMSCs的分离、扩增与形态 | 第24-25页 |
1.2.2 BMSCs免疫表型鉴定 | 第25-26页 |
1.2.3 不同浓度BMSC-CM对CBRH-7919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26页 |
1.2.4 不同浓度BMSC-CM对CBRH-7919肝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26-27页 |
1.2.5 不同浓度BMSC-CM对CBRH-7919肝癌细胞分泌AFP的影响. | 第27-28页 |
1.2.6 Transwell小室肝癌细胞侵袭实验模型 | 第28页 |
1.2.7 不同浓度BMSC-CM对CBRH-7919肝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第28-31页 |
1.3 讨论 | 第31-35页 |
1.3.1 BMSCs的分离 | 第31-32页 |
1.3.2 BMSCs体外培养条件的选择 | 第32-33页 |
1.3.3 BMSCs的鉴定 | 第33页 |
1.3.4 BMSCs旁分泌物质对肝癌增殖能力的影响 | 第33-34页 |
1.3.6 BMSCs旁分泌物质对肝癌侵袭能力的影响 | 第34-35页 |
1.4 小结 | 第35-36页 |
二、CBRH-7919肝癌细胞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血管内皮样细胞的初步研究 | 第36-47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36-38页 |
2.1.1 研究对象 | 第36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6页 |
2.1.3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6页 |
2.1.4 主要试剂的配置 | 第36页 |
2.1.5 实验分组 | 第36页 |
2.1.6 共培养模型的制备 | 第36-37页 |
2.1.7 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BMSCs CD31和VEGFR2的表达 | 第37-38页 |
2.1.8 体外毛细血管样结构形成实验 | 第38页 |
2.2 结果 | 第38-44页 |
2.2.1 三组中BMSC向血管内皮样细胞分化的表面标记的动态变化 | 第38-42页 |
2.2.2 BMSC体外毛细血管样结构形成实验 | 第42-44页 |
2.3 讨论 | 第44-46页 |
2.3.1 肿瘤血管形成机制 | 第44页 |
2.3.2 血管内皮样细胞的表面标记和功能鉴定 | 第44-45页 |
2.3.3 肝癌细胞诱导BMSCs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机制 | 第45页 |
2.3.4 BMSCs分化为血管内皮样细胞的意义 | 第45-46页 |
2.4 小结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2-53页 |
综述 | 第53-67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