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中国广州和英国伯明翰历史街区形态的比较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目录第10-15页
图表目录第15-20页
第1章 绪论第20-38页
    1.1 研究的缘起第20-21页
    1.2 城市形态学应用到中国的意义第21-22页
    1.3 研究的目的第22-25页
        1.3.1 城市形态学和城市保护之间的联系第22页
        1.3.2 城市形态学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第22-23页
        1.3.3 城市形态学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第23页
        1.3.4 广州和伯明翰的典型历史街区形态比较第23-24页
        1.3.5 建立研究和规划之间的关系第24页
        1.3.6 探讨中国城市的合理形态第24-25页
    1.4 相关研究综述第25-38页
        1.4.1 国内城市形态的相关研究第25-32页
        1.4.2 历史街区的相关研究第32-35页
        1.4.3 形态区域化理论在城市保护中的应用第35-38页
第2章 康泽恩城市形态理论及其应用第38-64页
    2.1 西方城市形态学概述第38-46页
        2.1.1 城市形态学的概念第38-39页
        2.1.2 城市形态学的发展历程第39-44页
        2.1.3 城市形态学派的整合第44-46页
    2.2 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相关理论第46-53页
        2.2.1 形态区域化理论的研究基础第46-47页
        2.2.2 城镇平面分析第47-48页
        2.2.3 城市保护的理解第48-49页
        2.2.4 康泽恩的城镇景观管理思想第49-53页
    2.3 康泽恩城市形态理论在中国应用的困境及破解方法第53-61页
        2.3.1 英国城市完备的地图信息系统第53-56页
        2.3.2 国内研究面临城市历史资料匮乏的困境第56-59页
        2.3.3 调整研究方法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第59-61页
    2.4 研究方法及框架第61-64页
        2.4.1 研究方法第61-62页
        2.4.2 研究框架第62-64页
第3章 案例选择的缘由第64-91页
    3.1 伯明翰塞利奥克区域的背景第64-72页
        3.1.1 “塞利奥克(Selly Oak)”的地名来源第64-65页
        3.1.2 工业革命时期城市的勃兴(18-19 世纪)第65-67页
        3.1.3 内陆运河带来的城市生机(18 世纪中-19 世纪中)第67-68页
        3.1.4 铁路建设加速城市进程(19 世纪)第68-71页
        3.1.5 战后的城市复兴(1945 年-至今)第71-72页
    3.2 广州荔湾宝华路区域背景第72-83页
        3.2.1 “荔湾”和“西关”的由来第73-76页
        3.2.2 西方资本主义对清朝广州的冲击(18 世纪中-20 世纪初)第76-77页
        3.2.3 宝华街住宅区的开辟(1861-1908 年)第77-78页
        3.2.4 晚清西关住宅区的开发(1890-1910 年)第78-80页
        3.2.5 民国时期的“立市拆城筑路”(1912-1938 年)第80-81页
        3.2.6 新中国初期面临的发展困境(1949 年-1978 年)第81-83页
        3.2.7 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发展时期(1978 年-至今)第83页
    3.3 背景总结和比较第83-86页
    3.4 中国和英国案例地区的选择缘由第86-89页
        3.4.1 相近时间跨度下急剧演变的城市区域第87-88页
        3.4.2 相同城市区位影响下的传统商住混合街区第88-89页
        3.4.3 城市历史演变下产生的多层次空间形态第89页
    3.5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4章 “平面单元”的比较第91-210页
    4.1 街道系统:平面单元的形态骨架第93-127页
        4.1.1 “小街廓网状”和“大街廓树形”的等级布局第95-109页
        4.1.2 “前期规划式”和“后期调整式”的街区划分第109-114页
        4.1.3 “政府主导型”和“民间发展型”的街道平面第114-127页
    4.2 地块模式:地块序列及其组织方式第127-169页
        4.2.1 地块的划分:“一户一宅”和“多户共用”模式第130-137页
        4.2.2 地块出入口:“主、次”的配置第137-148页
            4.2.2.1 地块主出入口:标准配置第138-141页
            4.2.2.2 地块次出入口:奢侈配置第141-144页
            4.2.2.3 出入口分布:地块的开放界面第144-147页
            4.2.2.4 形态比较及其动因第147-148页
        4.2.3 地块组团:“规划控制型”和“自由生长型”第148-168页
            4.2.3.1 相关分界线的概念第149-151页
            4.2.3.2 组团划分原则第151-154页
            4.2.3.3 地块组团布局第154-164页
            4.2.3.4 形态比较及其动因第164-168页
        4.2.4 地块模式的影响因素——“街道系统”主导第168-169页
    4.3 建筑平面布局:建筑与地块之间的关系第169-190页
        4.3.1 “长条形地块”和“大地块”内的建筑平面类型第169-177页
        4.3.2 “多类型演变”和“单一类型主导”的总体分布第177-185页
        4.3.3 形态比较及其动因第185-188页
        4.3.4 建筑平面布局的影响因素第188-190页
    4.4 平面单元:形态区域的等级分区第190-205页
        4.4.1 第一等级平面单元:区分整体形态区域第191-197页
        4.4.2 第二等级平面单元:区分地块肌理和功能第197-200页
        4.4.3 第三等级平面单元:区分地块组群第200-202页
        4.4.4 形态比较及其动因第202-205页
    4.5 本章小结第205-210页
        4.5.1 平面形态要素之间的关系第205-206页
        4.5.2 “街道—街廓—地块—建筑”的形态构成顺序第206-207页
        4.5.3 “规划先行”还是“建设先行”第207-208页
        4.5.4 “田园生活理想”和“繁市居住现实”第208-210页
第5章 “建筑类型”与“土地和建筑利用”的比较第210-287页
    5.1 基于历史时期的建筑类型分类第210-214页
        5.1.1 伯明翰的建筑类型分类第210-212页
        5.1.2 广州的建筑类型分类第212-213页
        5.1.3 建筑类型的判断原则第213-214页
    5.2 塞利奥克街区的建筑类型及其分布第214-246页
        5.2.1 维多利亚时代和爱德华时代的类型(1830-1918 年)第214-222页
        5.2.2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类型(1918-1939 年)第222-234页
        5.2.3 盎格鲁 - 斯堪的纳维亚类型(1960-70 年代)第234-238页
        5.2.4 后现代仿本土风格的类型(1970 年代末-1980 年代)第238-240页
        5.2.5 后现代主义建筑类型(1990 年代至今)第240-243页
        5.2.6 现代主义建筑类型(二战后至今)第243-246页
    5.3 宝华路街区的建筑类型及其分布第246-273页
        5.3.1 晚清时期的传统类型(19 世纪—1910 年)第246-255页
        5.3.2 民国时期的传统类型(1910 年—1949 年)第255-262页
        5.3.3 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类型(1949 年—1978 年)第262-266页
        5.3.4 改革开放后的现代类型(1978 年至今)第266-273页
    5.4 建筑类型小结第273-278页
        5.4.1 “系统”和“断裂”的类型结构第273页
        5.4.2 社会阶层的变迁是主因第273-276页
        5.4.3 “传承历史”还是“否定过去”第276-278页
    5.5 稳定性最弱的形态要素——土地和建筑利用第278-283页
        5.5.1 “功能微调”的塞利奥克案例第279-281页
        5.5.2 “急剧变化”的荔湾宝华路案例第281-283页
    5.6 土地和建筑利用小结第283-287页
        5.6.1 “稳定”和“波动”的状态第283-284页
        5.6.2 城市区位的变化对功能的影响第284-287页
第6章 “城市形态区域”的比较第287-311页
    6.1 形态三要素的综合:城市形态区域第287-288页
    6.2 三等级形态单元划分模式第288-290页
        6.2.1 第一等级形态单元:区分整体形态区域第288-289页
        6.2.2 第二等级形态单元:形态区域的细分第289-290页
        6.2.3 第三等级形态单元:地块组群的划分第290页
    6.3 塞利奥克街区:渐进式发展的分区状形态区域第290-294页
        6.3.1 “顺时针方向”形态演进(维多利亚时期至 1970 年代)第291-292页
        6.3.2 “填补空地”和“重建改造”过程(1970 年代末至今)第292-293页
        6.3.3 大地块单元的内部自由演变第293-294页
        6.3.4 形态区域演变过程小结第294页
    6.4 宝华路街区:重复式发展的拼贴状形态区域第294-301页
        6.4.1 晚清住宅区的形态填充:东南—西北第294-297页
        6.4.2 民国的城市改造:骑楼街和民国住宅第297-298页
        6.4.3 新中国的破旧立新:陷入无序第298-299页
        6.4.4 “类型混合”的形态单元第299页
        6.4.5 “插入式”的现代建筑单元第299-300页
        6.4.6 形态区域演变过程小结第300-301页
    6.5 本章小结第301-311页
        6.5.1 中英城市形态区域的比较第301-304页
        6.5.2 伯明翰幸运的平稳年代第304-305页
        6.5.3 广州遭受的动荡年代第305-308页
        6.5.4 现代与传统单元的对立第308-311页
第7章 历史街区形态的演变规律与保护建议第311-348页
    7.1 城市发展与城市保护的关系第311-313页
    7.2 历史街区形态演变的总体规律第313-319页
        7.2.1 形态基因的优胜劣汰第313-315页
        7.2.2 街道系统对城市形态的主导力第315-317页
        7.2.3 产权地块的演变规律第317-319页
    7.3 发展政策对历史街区形态的影响第319-326页
        7.3.1 “政府本位至上”和“市民基层主导”第320-322页
        7.3.2 “人治管理模式”和“规划控制模式”第322-324页
        7.3.3 “有私有公”和“无私无公”第324-326页
    7.4 当前旧城改造过程中的误区第326-330页
    7.5 历史街区形态保护的建议第330-345页
        7.5.1 城市形态区域作为保护规划的基础第330-334页
        7.5.2 城市形态理论指导下的保护规划案例第334-338页
        7.5.3 形态要素的保护次序:“街道—地块—建筑—土地利用”第338-341页
        7.5.4 “微创手术”代替“大拆大建”第341-343页
        7.5.5 规划管理方式的调整第343-345页
    7.6 本章小结第345-348页
结论与讨论第348-355页
参考文献第355-36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368-369页
致谢第369-371页
附件第371页

论文共3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商业电影的市场化历程与类型分析
下一篇: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突发事件应急决策信息分析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