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25页 |
1.1 小麦品质 | 第17-19页 |
1.1.1 小麦品质的概念 | 第17-18页 |
1.1.2 小麦品质的分类 | 第18-19页 |
1.2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研究 | 第19-21页 |
1.2.1 HMW-GS编码基因 | 第19页 |
1.2.2 HMW-GS与品质的关系 | 第19-20页 |
1.2.3 HMW-GS 1Ay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3 小麦NAC的研究 | 第21-23页 |
1.3.1 小麦NAM-B1基因 | 第22-23页 |
1.3.2 小麦NAM-B1基因与品质关系 | 第23页 |
1.4 立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 第23-24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小麦属物种中高分子量谷蛋白1Ay亚基的等位变异和分布 | 第25-35页 |
前言 | 第25-2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26页 |
2.1.2 种子蛋白提取及SDS-PAGE分析 | 第26-2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7-28页 |
2.2.1 1Ay亚基的分布 | 第27页 |
2.2.2 1Ay等位基因在二倍体小麦中的变异 | 第27-28页 |
2.2.3 1Ay等位基因在四倍体和六倍体小麦中的变异 | 第28页 |
2.3 讨论 | 第28-35页 |
第三章 乌拉尔图小麦高分子谷蛋白基因1Ay的分子鉴定 | 第35-46页 |
前言 | 第3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35-36页 |
3.1.2 种子蛋白提取及SDS-PAGE分析 | 第36页 |
3.1.3 DNA提取和PCR扩增 | 第36-37页 |
3.1.4 蛋白质结构分析 | 第37页 |
3.1.5 原核表达 | 第37页 |
3.1.6 序列比对和聚类分析 | 第37-3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4页 |
3.2.1 SDS-PAGE分析 | 第38页 |
3.2.2 1Ay基因序列分析 | 第38-39页 |
3.2.3 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 | 第39-42页 |
3.2.4 1Ay亚基二级结构预测 | 第42-43页 |
3.2.5 1Ay的原核表达 | 第43页 |
3.2.6 聚类分析 | 第43-44页 |
3.3 讨论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提莫菲维小麦NAM-G1基因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变异性及其间的关系 | 第46-62页 |
前言 | 第4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6-50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46-47页 |
4.1.2 DNA提取,NAM-G1基因的扩增和测序 | 第47-48页 |
4.1.3 RNA提取和cDNA合成 | 第48页 |
4.1.4 NAM-G1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 第48-49页 |
4.1.5 序列比对和聚类分析 | 第49-50页 |
4.1.6 籽粒蛋白质含量(GPC)测定 | 第50页 |
4.1.7 统计分析 | 第5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0-60页 |
4.2.1 NAM-G1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 | 第50-54页 |
4.2.2 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 | 第54-57页 |
4.2.3 NAM-G1基因表达分析 | 第57页 |
4.2.4 籽粒蛋白质含量(GPC)及其与NAM-G1基因表达量之间的关系 | 第57页 |
4.2.5 聚类分析 | 第57-60页 |
4.3 讨论 | 第60-62页 |
第五章 伊斯帕汗小麦的NAM-B1基因序列与蛋白质含量变异的分析 | 第62-70页 |
前言 | 第62-6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3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63页 |
5.1.2 NAM-B1基因扩增和测序 | 第63页 |
5.1.3 成熟种子籽粒GPC测定 | 第63页 |
5.1.4 序列和数据分析 | 第63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3-68页 |
5.2.1 NAM-B1基因克隆 | 第63-65页 |
5.2.2 NAM-B1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 | 第65页 |
5.2.3 推导NAM-B1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65-67页 |
5.2.4 伊斯帕汗小麦的籽粒蛋白质含量(GPC)分析 | 第67-68页 |
5.3 讨论 | 第68-70页 |
第六章 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组NAM基因多态性研究 | 第70-79页 |
前言 | 第70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2页 |
6.1.1 供试材料 | 第70-71页 |
6.1.2 DNA提取和扩增NAM基因序列 | 第71页 |
6.1.3 序列分析 | 第71-72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72-77页 |
6.2.1 NAM基因克隆及比对分析 | 第72-74页 |
6.2.2 推导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74-76页 |
6.2.3 聚类分析 | 第76-77页 |
6.3 讨论 | 第77-79页 |
第七章 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远缘杂交后代的遗传评价 | 第79-95页 |
前言 | 第79-80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1页 |
7.1.1 供试材料 | 第80页 |
7.1.2 种子蛋白提取及SDS-PAGE分析 | 第80页 |
7.1.3 农艺性状调查 | 第80-81页 |
7.1.4 籽粒蛋白质含量(GPC)测定 | 第81页 |
7.1.5 籽粒微量元素测定 | 第81页 |
7.1.6 数据分析 | 第81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81-91页 |
7.2.1 SDS-PAGE分析F_8株系的HMW-GS | 第81-82页 |
7.2.2 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 | 第82-83页 |
7.2.3 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 | 第83-87页 |
7.2.4 相关分析 | 第87-90页 |
7.2.5 高产-优质并举型株系 | 第90-91页 |
7.3 讨论 | 第91-95页 |
7.3.1 野生二粒小麦对小麦加工品质的遗传改良潜力 | 第91页 |
7.3.2 野生二粒小麦对小麦营养品质遗传改良的有效性 | 第91-92页 |
7.3.3 野生二粒小麦对提高小麦产量的可利用性 | 第92-93页 |
7.3.4 野生二粒小麦对培育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的潜能 | 第93-95页 |
结语 | 第95-96页 |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11页 |
致谢 | 第111-113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