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引言 | 第10-19页 |
1.1 多环芳烃的来源 | 第10-11页 |
1.1.1 多环芳烃的天然来源 | 第10页 |
1.1.2 多环芳烃的人为来源 | 第10-11页 |
1.1.2.1 化学工业污染源 | 第10页 |
1.1.2.3 生活污染源 | 第10-11页 |
1.2 多环芳烃对人类的危害 | 第11-12页 |
1.2.1 PAHs的光致毒作用 | 第11-12页 |
1.2.2 PAHs的免疫抑制反应 | 第12页 |
1.3 多环芳烃模式化合物萘、菲 | 第12-13页 |
1.3.1 模式化合物萘的化学毒理性质 | 第12-13页 |
1.3.2 模式化合物菲的化学毒理性质 | 第13页 |
1.4 多环芳烃降解菌的分类 | 第13-14页 |
1.4.1 萘的降解细菌种类 | 第13-14页 |
1.4.2 菲的降解细菌种类 | 第14页 |
1.5 细菌对多环芳烃的降解代谢 | 第14-16页 |
1.5.1 细菌萘的降解途径 | 第14-15页 |
1.5.2 细菌菲的降解途径 | 第15-16页 |
1.6 萘、菲降解菌降解基因的分子遗传学分析 | 第16-17页 |
1.6.1 降解基因的组成及分类 | 第16-17页 |
1.6.1.1 nah基因簇 | 第16页 |
1.6.1.2 phn基因簇 | 第16-17页 |
1.7 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部分:材料与方法 | 第19-2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21页 |
2.1.1 土样来源 | 第19页 |
2.1.2 试剂种类 | 第19-20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2.1.4 培养基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7页 |
2.2.1 萘降解菌株的筛选 | 第21页 |
2.2.1.1 萘优势降解菌株的初筛 | 第21页 |
2.2.1.2 萘优势降解菌株的复筛 | 第21页 |
2.2.2 萘优势菌株的生理特性鉴定 | 第21-23页 |
2.2.2.1 菌株形态学鉴定 | 第21页 |
2.2.2.2 菌株常规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1-22页 |
2.2.2.3 16S rDNA测序及序列比对 | 第22-23页 |
2.2.2.4 菌株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23页 |
2.2.2.5 菌株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 第23页 |
2.2.3 菌株降解特性的研究 | 第23-25页 |
2.2.3.1 菌株对萘的降解特性 | 第23-24页 |
2.2.3.2 菌株对菲的降解特性 | 第24-25页 |
2.2.3.3 菌株降解谱的测定 | 第25页 |
2.2.4 菌株萘降解途径及降解基因的研究 | 第25-27页 |
2.2.4.1 菌株萘降解途径的研究 | 第25页 |
2.2.4.2 菌株萘降解关键酶基因的选择 | 第25-26页 |
2.2.4.3 萘降解基因的扩增 | 第26页 |
2.2.4.4 PCR产物的纯化 | 第26-27页 |
第三部分:实验结果 | 第27-42页 |
3.1 萘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7-31页 |
3.1.1 萘降解菌的分离纯化 | 第27-28页 |
3.1.2 优势降解菌生理特性鉴定 | 第28-31页 |
3.1.2.1 菌株形态学鉴定 | 第28页 |
3.1.2.2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8-29页 |
3.1.2.3 菌株16S rDNA扩增 | 第29-30页 |
3.1.2.4 菌株16S rDNA测序结果及分析 | 第30页 |
3.1.2.5 菌株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30-31页 |
3.1.2.6 菌株抗生素敏感性实验 | 第31页 |
3.2 菌株的降解特性 | 第31-39页 |
3.2.1 菌株对萘的降解特性 | 第31-34页 |
3.2.1.1 菌株XA1和XB1在萘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的最适生长温度 | 第31-32页 |
3.2.1.2 菌株XA1和XB1在萘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的最适pH | 第32-33页 |
3.2.1.3 优化条件下菌株对萘的降解曲线 | 第33-34页 |
3.2.2 菌株菲降解特性 | 第34-39页 |
3.2.2.1 菌株XA1和XB1在菲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最适菲降解浓度 | 第34-35页 |
3.2.2.2 菌株XA1和XB1在菲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的最适生长温度 | 第35-36页 |
3.2.2.3 菌株XA1和XB1在菲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的最适生长pH | 第36-37页 |
3.2.2.4 优化条件下菌株对菲的降解曲线 | 第37-38页 |
3.2.2.5 菌株降解谱的测定 | 第38-39页 |
3.3 菌株萘降解途径及降解基因的研究 | 第39-42页 |
3.3.1 菌株萘的降解途径 | 第39-40页 |
3.3.2 萘降解菌中存在的水杨酸途径关建酶基因 | 第40-42页 |
第四部分:讨论与展望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附录 | 第50-53页 |
1. 萘浓度标准曲线 | 第50页 |
2. 菲浓度标准曲线 | 第50页 |
3. 菌株XA1和XB1的16S rDNA测序结果 | 第50-52页 |
4. 菌株XA1和XB1水杨酸途径关键酶基因nahH的测序结果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