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科学基础理论论文--建筑空间理论论文

基于现象透明性的建筑空间、形式操作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目录第6-8页
第一章 前言第8-14页
    1.1 研究缘起第8-9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0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2页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2-14页
        1.5.1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5.2 技术路线第13-14页
第二章 现象透明性源起第14-39页
    2.1 时代背景第14-16页
    2.2 艺术背景—立体主义绘画第16-19页
    2.3 理论背景第19-34页
        2.3.1 格式塔心理学第19-24页
        2.3.2 视知觉理论第24-28页
        2.3.3 现象透明性的源起第28-34页
    2.4 现象透明性的概念第34-35页
    2.5 概念区分第35-39页
        2.5.1 物理透明性与现象透明性的区别第35-37页
        2.5.2 现象透明性与层次性的区别第37-39页
第三章 现象透明性主要特征第39-45页
    3.1 空间维度的矛盾第39-41页
    3.2 空间的的层化表达第41-42页
    3.3 深空间的浅空间表达第42-45页
第四章 现象透明性的操作方法第45-78页
    4.1 空间操作第46-53页
        4.1.0 相互交叠、渗透第47-48页
        4.1.1 异质空间系统第48-49页
        4.1.2 感知不同层次第49-50页
        4.1.3 互为前景、背景第50-53页
    4.2 形式操作第53-58页
        4.2.4 相互交叠、渗透第55-56页
        4.2.5 立面的层次化第56-57页
        4.2.6 各自趋向完整第57页
        4.2.7 彼此互为背景第57-58页
    4.3 基地文脉操作第58-60页
    4.4 柯布西耶作品中现象透明性分析第60-62页
    4.5 纽约五的继承与发展第62-78页
        4.5.8 法西斯宫的现象透明性解读第64-66页
        4.5.9 House 2 (彼得·埃森曼的住宅二号)第66-68页
        4.5.10 千禧教堂中现象透明性的继承第68-78页
第五章 现象透明性在当代中国的应用实例第78-84页
    5.1 当代中国建筑界对现象透明性的理解第78-83页
        5.1.1 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中心第78-80页
        5.1.2 郑州郑东新区城市规划展览馆第80-83页
    5.2 现象透明性的意义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8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8-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赖特有机建筑思想的内涵与外延研究
下一篇: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老旧住区更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