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1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8-10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 第10-21页 |
一、 仪式和媒介仪式 | 第10-12页 |
二、 仪式性电视晚会的概念界定和分类 | 第12-14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第二章 仪式性电视晚会概述 | 第21-35页 |
第一节 仪式性电视晚会节目形态的历史源流 | 第21-26页 |
一、 起步和探索时期(1983 年至 1991 年) | 第21-22页 |
二、 成熟阶段(1991 年至 2002 年) | 第22-24页 |
三、 繁荣发展时期(2002 年以来) | 第24-26页 |
第二节 仪式性电视晚会产生发展的社会背景 | 第26-29页 |
一、 国家实现和谐、统一的要求 | 第26-27页 |
二、 受众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 | 第27-28页 |
三、 电视媒介发展所提供的技术支持 | 第28-29页 |
第三节 仪式性电视晚会的特征 | 第29-35页 |
一、 重大的主题和意义 | 第29-30页 |
二、 多样性的文化内涵 | 第30-31页 |
三、 家国一体的镜像体验 | 第31-33页 |
四、 现场直播所营造出的参与感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晚会的仪式化表征 | 第35-47页 |
第一节 晚会演绎主体的仪式化表征 | 第35-40页 |
一、 晚会的仪式承载者:电视媒体 | 第36-37页 |
二、 晚会的仪式行为者:主持人 | 第37-39页 |
三、 晚会的仪式参与者:演员和观众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晚会过程的仪式化表征 | 第40-47页 |
一、 晚会仪式的符号性 | 第40-43页 |
二、 虚拟的晚会仪式情境 | 第43-45页 |
三、 晚会仪式的超常态特征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晚会实现仪式化建构的途径 | 第47-62页 |
第一节 视听层面的仪式化建构 | 第47-53页 |
一、 镜头语言的表达 | 第47-49页 |
二、 舞台美术设计和视频元素的应用 | 第49-50页 |
三、 主持人语言的情感化和审美化 | 第50-52页 |
四、 仪式音乐的表演和传达 | 第52-53页 |
第二节 晚会在叙事层面实现仪式化建构 | 第53-57页 |
一、 符号化的仪式过程 | 第53-54页 |
二、 新闻纪实性的仪式内容 | 第54-55页 |
三、 传统、民俗化的节目元素 | 第55-57页 |
第三节 议程设置层面的仪式化建构 | 第57-62页 |
一、 “高语境”:晚会议程设置的文化土壤 | 第58-60页 |
二、 “议程聚焦”:晚会仪式传播效果的强化 | 第60-62页 |
第五章 仪式性电视晚会的社会效果 | 第62-72页 |
第一节 社会整合 | 第62-66页 |
一、 提供娱乐和信息、促进社会和谐 | 第62-63页 |
二、 认清事实、化解矛盾 | 第63-65页 |
三、 强调信仰、建构秩序 | 第65-66页 |
第二节 文化认同 | 第66-72页 |
一、 建构民族—国家身份、传递集体记忆 | 第67-69页 |
二、 传承文化、记录社会文化变迁 | 第69-70页 |
三、 强化社会主流意识 | 第70-72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