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0页 |
1.1 活性炭概述 | 第13-18页 |
1.1.1 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质 | 第13-15页 |
1.1.2 活性炭孔分布结构 | 第15-17页 |
1.1.3 活性炭的分类 | 第17-18页 |
1.2 活性炭的吸附理论 | 第18-20页 |
1.3 活性炭的应用 | 第20-21页 |
1.4 活性炭再生的必要性 | 第21-22页 |
1.5 活性炭再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2-30页 |
1.5.1 热再生法 | 第23-24页 |
1.5.2 生物再生法 | 第24-25页 |
1.5.3 电化学再生法 | 第25页 |
1.5.4 湿式氧化再生法 | 第25-26页 |
1.5.5 催化湿式氧化再生 | 第26页 |
1.5.6 超临界流体再生法 | 第26-27页 |
1.5.7 超声波再生法 | 第27页 |
1.5.8 微波辐射再生法 | 第27-28页 |
1.5.9 溶剂再生法 | 第28页 |
1.5.10 光催化再生法 | 第28-30页 |
第2章 研究背景、理论基础及内容 | 第30-34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30页 |
2.2 Fenton 试剂原理及应用 | 第30-33页 |
2.2.1 Fenton 试剂技术的发展 | 第30-31页 |
2.2.2 Fenton 反应的原理 | 第31-32页 |
2.2.3 Fenton 试剂再生活性炭技术研究现状 | 第32页 |
2.2.4 Fenton 试剂再生活性炭法的优点 | 第32-33页 |
2.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2.3.1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2.3.2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第3章 实验材料、方法和分析测试项目 | 第34-40页 |
3.1 实验内容 | 第34-36页 |
3.1.1 实验用活性炭 | 第34页 |
3.1.2 活性炭预处理 | 第34页 |
3.1.3 废水来源及水质 | 第34-35页 |
3.1.4 吸附实验 | 第35页 |
3.1.5 再生实验 | 第35页 |
3.1.6 多次吸附再生实验 | 第35页 |
3.1.7 实验流程 | 第35-36页 |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6-37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6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6-37页 |
3.3 分析方法 | 第37-39页 |
3.3.1 pH 值测定 | 第37页 |
3.3.2 化学需氧量(COD)测定 | 第37-38页 |
3.3.3 活性炭再生效率测定 | 第38页 |
3.3.4 活性炭的表征 | 第38-39页 |
3.4 活性炭再生效率的评价方法 | 第39-40页 |
第4章 Fenton 试剂再生活性炭的实验研究 | 第40-48页 |
4.1 最佳操作条件的确定 | 第40-45页 |
4.1.1 吸附实验 | 第40-41页 |
4.1.2 pH 值对再生效率的影响 | 第41页 |
4.1.3 Fe~(2+)和 H_2O_2摩尔配比对再生效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4.1.4 H_2O_2投加量对再生效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4.1.5 再生时间对再生效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4.1.6 再生温度对再生效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 正交实验 | 第45-46页 |
4.2.1 正交实验目的 | 第45页 |
4.2.2 实验因素及水平的选择 | 第45页 |
4.2.3 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5-46页 |
4.3 再生次数对再生效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47-48页 |
第5章 再生过程对活性炭性质的影响研究 | 第48-51页 |
5.1 活性炭表面组成成分的变化 | 第48页 |
5.2 再生过程对活性炭孔容积和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48-49页 |
5.3 活性炭表面结构的变化 | 第49-50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50-51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