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5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汽车车身用铝合金 | 第10-14页 |
1.2.1 汽车车身用铝现状 | 第10-12页 |
1.2.2 5000系与6000系 | 第12-13页 |
1.2.3 2000系与6000系 | 第13-14页 |
1.3 6000系铝合金时效析出特性 | 第14-17页 |
1.3.1 空位 | 第14-15页 |
1.3.2 GP区 | 第15页 |
1.3.3 Mg2Si | 第15-17页 |
1.4 不同元素对Al-Mg-Si系合金性能的影响 | 第17-22页 |
1.4.1 Si和Mg的影响 | 第18-19页 |
1.4.2 Cu的影响 | 第19-20页 |
1.4.3 Mn元素 | 第20页 |
1.4.4 Fe的影响 | 第20-21页 |
1.4.5 稀土元素 | 第21页 |
1.4.6 Ge元素对时效性能的影响 | 第21-22页 |
1.5 预处理 | 第22-24页 |
1.5.1 预时效 | 第22-23页 |
1.5.2 预应变 | 第23-24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4-25页 |
2 材料制备与实验方法 | 第25-29页 |
2.1 实验流程 | 第25页 |
2.2 实验过程 | 第25-26页 |
2.2.1 实验材料的制备 | 第25-26页 |
2.2.2 均匀化处理与轧制 | 第26页 |
2.2.3 热处理工艺 | 第2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2.3.1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 | 第26-27页 |
2.3.2 硬度测试(HV) | 第27页 |
2.3.3 拉伸测试 | 第27页 |
2.3.4 XRD | 第27页 |
2.3.5 扫描电镜(SEM) | 第27页 |
2.3.6 透射电镜(TEM) | 第27-29页 |
3 Ge元素对Al-Mg-Si系铝合金析出行为的影响 | 第29-38页 |
3.1 计算方法 | 第29-30页 |
3.2 相图计算 | 第30-31页 |
3.2.1 二元相图计算 | 第30-31页 |
3.2.2 多元相图计算 | 第31页 |
3.3 结构与能量计算 | 第31-35页 |
3.3.1 Mg_2Si、Mg_2Ge的晶体结构 | 第31-32页 |
3.3.2 Mg_2Si、Mg_2Ge相关能量计算 | 第32-34页 |
3.3.3 合金中空位形成能与结合能计算 | 第34-35页 |
3.4 Ge对合金析出行为的影响 | 第35-37页 |
3.4.1 DSC曲线 | 第35页 |
3.4.2 合金的自然时效特征(T4) | 第35-37页 |
3.5 小结 | 第37-38页 |
4 预变形对Al-Mg-Si-(Cu)系合金时效析出行为的影响 | 第38-48页 |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3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6页 |
4.2.1 应力—时间曲线 | 第38-39页 |
4.2.2 DSC曲线 | 第39-40页 |
4.2.3 时效硬度曲线 | 第40-41页 |
4.2.4 微观组织分析 | 第41-46页 |
4.3 讨论 | 第46-47页 |
4.4 小结 | 第47-48页 |
5 时效制度对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第48-62页 |
5.1 热处理工艺 | 第48-49页 |
5.2 合金的时效特征 | 第49-55页 |
5.2.1 合金的人工时效特征(T6) | 第49-50页 |
5.2.2 合金不同温度下人工时效特征 | 第50-51页 |
5.2.3 合金人工时效的力学性能与微观组织 | 第51-55页 |
5.3 合金预处理工艺探索(T4P) | 第55-61页 |
5.3.1 合金预时效工艺 | 第55-58页 |
5.3.2 合金预处理后的力学性能(T4P) | 第58-61页 |
5.4 小结 | 第61-62页 |
6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就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