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税法论文

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引言第12-14页
    1.1 选题意义第12-13页
    1.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2.1 规范分析第13页
        1.2.2 比较分析第13页
        1.2.3 制度分析第13-14页
    1.3 本文的创新点第14页
        1.3.1 分析非营利组织的法律特征,界定更为完整的非营利组织性质第14页
        1.3.2 提出对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实行分类管理第14页
2 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和性质第14-19页
    2.1 非营利组织的概述第14-18页
        2.1.1 国际各方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第14-15页
        2.1.2 非营利组织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第15-16页
        2.1.3 本文对非营利概念的界定第16-17页
        2.1.4 非营利组织的特征与性质第17-18页
    2.2 税收优惠制度的理论阐述第18-19页
        2.2.1 税收优惠的内涵第18页
        2.2.2 非营利组织享受税收优惠地位的理论基础第18-19页
3 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第19-26页
    3.1 德国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法律制度有关情况第19-22页
        3.1.1 理念领域第19-20页
        3.1.2 财产管理行为第20-21页
        3.1.3 目的事业第21页
        3.1.4 应税的经济上的营业行为第21-22页
    3.2 法国税法中对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有关情况第22-24页
        3.2.1 国际装饰艺术中心案第22页
        3.2.2 普罗旺斯天主教母性之星案第22页
        3.2.3 青年法国协会案第22-24页
    3.3 日本实施非营利组织法相关情况第24-25页
        3.3.1 日本 NPO 免税第24页
        3.3.2 认定 NPO 法人制度第24-25页
    3.4 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有益借鉴第25-26页
        3.4.1 明确非营利组织的范畴,严格非营利组织的组织形式第25页
        3.4.2 不单纯因组织形式确定纳税义务有无,更应看重非营利组织所从事的具体行为第25页
        3.4.3 确立非营利组织法人认定制度,建立严格的年度审核制度第25页
        3.4.4 税收管理制度具体严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第25-26页
4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26-31页
    4.1 我国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的认定第26-27页
    4.2 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制度第27-29页
        4.2.1 捐赠行为在税法上的优惠第27-28页
        4.2.2 非营利组织本身在税法上的优惠第28-29页
    4.3 我国非营利组织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第29-31页
        4.3.1 立法层次低,税收法定主义亟待遵守第30页
        4.3.2 对捐赠鼓励不足,税收优惠激励机制不健全第30页
        4.3.3 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政策存在滥用,税收监管不到位第30-31页
        4.3.4 一些非营利组织运行失范,内部管理不到位第31页
5 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制度的法律建议第31-36页
    5.1 准确界定非营利组织性质,实行分类管理第31-32页
    5.2 规范非营利组织活动,重点监控非营利组织行为第32页
    5.3 确立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主体地位,构建非营利组织法律体系第32-33页
    5.4 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监管,实行税收优惠信息公开第33-35页
        5.4.1 建立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备案制度,统一票证管理第33页
        5.4.2 完善税收优惠程序,确立免税审核制度第33-34页
        5.4.3 确立纳税申报制度,建立独立认证制度第34页
        5.4.4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与非营利组织相适应的会计制度第34页
        5.4.5 建立税收优惠信息公开制度,规范非营利组织行为第34-35页
    5.5 鼓励社会捐赠,突出对捐助者的优惠第35-36页
        5.5.1 扩大税前扣除的范围,确保捐赠渠道多样化第35页
        5.5.2 统一内资外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境内境外捐赠税收优惠机制第35-36页
        5.5.3 建立社会捐助信息公示制度,保护捐赠者合法权益第36页
结论第36-37页
参考文献第37-40页
致谢第40-41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41-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探讨小组工作在大学生入学教育中的适用性--以山东大学成长小组为例
下一篇:论域名冲突的法律规制--以新网络技术发展为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