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IEEE802.11标准的发展 | 第10-12页 |
1.3 无线局域网的主要特点 | 第12-13页 |
1.4 无线局域网的未来发展方向 | 第13页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13-15页 |
第二章 IEEE802.11ah物理层关键技术及系统模型 | 第15-31页 |
2.1 IEEE802.11ah物理层关键技术 | 第15-19页 |
2.1.1 编码调制技术 | 第15-17页 |
2.1.2 频分正交复用技术 | 第17页 |
2.1.3 多输入多输出技术 | 第17-19页 |
2.2 IEEE 802.11ah复用物理层仿真流程 | 第19-29页 |
2.2.1 加扰过程与解扰过程 | 第19-20页 |
2.2.2 编码器解析与信道编码 | 第20-24页 |
2.2.3 流解析 | 第24-25页 |
2.2.4 交织器 | 第25-26页 |
2.2.5 OFDM调制 | 第26-27页 |
2.2.6 前导序列字段 | 第27-29页 |
2.2.7 各字段数据组帧 | 第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IEEE802.11ah MAC层接入机制 | 第31-51页 |
3.1 EEE802.11系列MAC层协议概述 | 第31-32页 |
3.2 EEE 802.11ah中的MAC帧 | 第32-35页 |
3.2.1 MAC帧结构 | 第32-33页 |
3.2.2 MAC帧分类 | 第33-34页 |
3.2.3 MAC层帧间间隔 | 第34-35页 |
3.3 MAC层接入机制 | 第35-45页 |
3.3.1 DCF接入机制 | 第35-38页 |
3.3.2 PCF接入机制 | 第38-39页 |
3.3.3 HCF接入机制 | 第39-45页 |
3.4 基于地理位置分区的改进RAW机制 | 第45-50页 |
3.4.1 隐藏节点问题 | 第45-46页 |
3.4.2 站点分布及大尺度衰落模型 | 第46-48页 |
3.4.3 分区RAW机制原理 | 第48-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IEEE802.11ah物理层和MAC层联合仿真 | 第51-65页 |
4.1 MAC协议的性能指标 | 第51-52页 |
4.2 系统仿真模型 | 第52-53页 |
4.3 仿真结果 | 第53-64页 |
4.3.1 DCF接入机制 | 第53-58页 |
4.3.2 RAW接入机制 | 第58-63页 |
4.3.3 EDCA接入机制 | 第63-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65-67页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65-66页 |
5.2 进一步研究工作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