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热力多热源联网长输管线系统运行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内外集中供热发展状况 | 第9-11页 |
1.2.2 国内外多热源联网运行发展状况 | 第11-12页 |
1.3 多热源联网运行可行性探讨 | 第12-15页 |
1.3.1 多热源联网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1.3.2 多热源联网供热的优点 | 第13-14页 |
1.3.3 多热源联网运行技术小结 | 第14-15页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工作 | 第15-16页 |
第2章 多热源联网运行的调节方法 | 第16-20页 |
2.1 多热源负荷分配 | 第16-17页 |
2.2 多热源联网运行各热源调度方法 | 第17页 |
2.3 多热源联网一次网调节方法 | 第17-18页 |
2.4 多热源联网系统协调运行遵循的原则 | 第18-1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济南东部城区原有供热系统分析 | 第20-27页 |
3.1 原唐冶热源厂运行基本情况 | 第20-21页 |
3.1.1 唐冶热源厂热源基本情况 | 第20-21页 |
3.1.2 原独立热源供热方式存在的问题 | 第21页 |
3.2 原独立热源运行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第21-26页 |
3.2.1 原东新热电厂运行基本情况 | 第21-25页 |
3.2.2 原小鸭热源厂运行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4章 济南东部城区多热源联网供热模式的研究 | 第27-43页 |
4.1 现有供热模式简介 | 第27页 |
4.2 实施三热源联网供热模式的措施 | 第27-32页 |
4.2.1 济南集中供热五年发展规划目标 | 第27-28页 |
4.2.2 长输管网热源及管网情况 | 第28-30页 |
4.2.3 长输管网大流量试验 | 第30-31页 |
4.2.4 换热站基本情况 | 第31-32页 |
4.3 运行工况的分析 | 第32-37页 |
4.3.1 热源情况 | 第32-36页 |
4.3.2 主力管网用热负荷情况 | 第36-37页 |
4.4 热源负荷的分配及调度调节方法的优化 | 第37-41页 |
4.4.1 热负荷时间延续图 | 第37-39页 |
4.4.2 负荷调节方法 | 第39-40页 |
4.4.3 热源负荷分配及调度方法的优化 | 第40-41页 |
4.4.4 长输管网应急切换方案 | 第41页 |
4.5 独立运行与联网运行经济性比较分析 | 第41-4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长输管网多热源联网的水力工况分析 | 第43-61页 |
5.1 长输管网多热源联网计算热负荷 | 第43-44页 |
5.2 长输管网多热源联网水力计算 | 第44-60页 |
5.2.1 章丘电厂独立运行水力工况 | 第45-49页 |
5.2.2 章丘独立运行含工业北水力工况 | 第49-51页 |
5.2.3 章丘和东新联网运行水力工况 | 第51-53页 |
5.2.4 章丘和东新联网含工业北运行水力工况 | 第53-55页 |
5.2.5 东新独立运行水力工况 | 第55-57页 |
5.2.6 章丘和东新联网最优水力工况 | 第57-58页 |
5.2.7 事故状态水力工况 | 第58-6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个人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