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1.1 前言 | 第8-9页 |
1.1.1 论文来源及选题依据 | 第8页 |
1.1.2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 国内外调剖堵水技术的发展 | 第9-12页 |
1.2.1 体膨颗粒深部调剖技术 | 第9页 |
1.2.2 聚合物凝胶类深部调剖技术 | 第9-10页 |
1.2.3 微生物深部调驱技术 | 第10-11页 |
1.2.4 交联聚合物微球 | 第11-12页 |
1.3 微球及驱油体系物模评价方法 | 第12-16页 |
1.3.1 微球的溶胀性能 | 第12页 |
1.3.2 驱油体系的物模评价方法 | 第12-15页 |
1.3.3 驱油体系的阻力系数与残余阻力系数测定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交联聚合物微球的合成与评价 | 第18-25页 |
2.1 交联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 | 第18-20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18-19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9页 |
2.1.3 制备方法 | 第19-20页 |
2.2 交联聚合物微球的性能评价 | 第20-22页 |
2.2.1 溶胀倍数 | 第20页 |
2.2.2 微球的粒径分布 | 第20-22页 |
2.3 微球聚合物复配体系粘度 | 第22-24页 |
2.3.1 聚合物浓度对复合溶液粘度的影响 | 第22页 |
2.3.2 微球浓度对复合溶液粘度的影响 | 第22-23页 |
2.3.3 温度对复合溶液粘度的影响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驱油性能评价 | 第25-45页 |
3.1 单管圆岩心驱油实验 | 第25-34页 |
3.1.1 实验装置 | 第25-26页 |
3.1.2 聚合物母液及目标液的配制方法 | 第26页 |
3.1.3 圆岩心驱油实验 | 第26-34页 |
3.2 三层非均质长岩心驱油实验 | 第34-41页 |
3.2.1 三层长岩心驱油实验 | 第34-38页 |
3.2.2 组合方式优化 | 第38-40页 |
3.2.3 小结 | 第40-41页 |
3.3 平面仿真物理模型实验 | 第41-44页 |
3.3.1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3.3.2 实验结论 | 第42-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SSZ与AP-P4复合体系性能评价 | 第45-56页 |
4.1 SS_Z&AP-P4复合体系的稳定性和抗剪切性 | 第45-46页 |
4.1.1 体系稳定性 | 第45页 |
4.1.2 体系抗剪切性 | 第45-46页 |
4.2 SS_Z与AP-P4复合体系的封堵性能 | 第46-55页 |
4.2.1 1000mD人造岩心阻力系数与残余阻力系数测定 | 第47-49页 |
4.2.2 1500mD人造岩心阻力系数与残余阻力系数测定 | 第49-51页 |
4.2.3 2500mD人造岩心阻力系数与残余阻力系数测定 | 第51-52页 |
4.2.4 3000mD人造岩心阻力系数与残余阻力系数测定 | 第52-54页 |
4.2.5 小结 | 第54-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