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宫纯阳殿吕洞宾画传研究
摘要 | 第13-14页 |
Abstract | 第14页 |
绪论 | 第15-28页 |
第一节、选题缘起 | 第15页 |
第二节、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三节、学术史回顾 | 第16-28页 |
一、1950、60 年代学者对永乐宫的研究 | 第16-19页 |
二、1980年代以后至今专家学者对永乐宫的研究 | 第19-22页 |
三、对纯阳殿、重阳殿壁画的研究 | 第22-24页 |
四、有关吕洞宾的研究 | 第24-25页 |
五、纯阳殿中的吕洞宾相关研究 | 第25-28页 |
第一章、纯阳殿壁画情况简述 | 第28-49页 |
第一节、永乐宫的历史 | 第28-35页 |
第二节、以朱好古为首的画工班底 | 第35-42页 |
第三节、关于纯阳殿壁画的重绘问题 | 第42-44页 |
第四节、纯阳殿的吕洞宾画传 | 第44-49页 |
第二章、吕洞宾形象的演变 | 第49-99页 |
第一节、文献中的吕洞宾 | 第49-81页 |
一、宋人文献中的吕洞宾 | 第49-60页 |
(一)从文人隐士到道教神仙 | 第50-55页 |
(二)全真祖师形象的缘起 | 第55-56页 |
(三)两个重要的地点——岳州与永乐 | 第56-60页 |
二、元以后文献中的吕洞宾——两种身份的并存 | 第60-81页 |
(一)元杂剧对吕洞宾形象的塑造 | 第60-61页 |
(二)作为神仙组合的吕洞宾——八仙的演变 | 第61-68页 |
(三)纯阳殿壁画《八仙过海图》探源 | 第68-70页 |
(四)八仙中具体人物与吕洞宾 | 第70-73页 |
(五)钟离权与吕洞宾关系探究 | 第73-81页 |
第二节、图像中的吕洞宾 | 第81-98页 |
一、宋、元时期的吕洞宾图像 | 第83-87页 |
二、明、清时期的吕洞宾图像 | 第87-92页 |
三、从吕洞宾服饰细节变化看其形象的转变 | 第92-98页 |
(一)头巾的演变——从华阳巾到纯阳巾 | 第92-94页 |
(二)道服的变化 | 第94-95页 |
(三)宝剑的内涵 | 第95-97页 |
(四)葫芦的意义 | 第97-98页 |
第三节、小结 | 第98-99页 |
第三章、吕洞宾画传艺术形式探源 | 第99-132页 |
第一节、对佛传连环画传的借鉴 | 第99-128页 |
一、佛传故事画传艺术表现的缘起及流传 | 第101-105页 |
二、吕洞宾画传与佛传连环画传艺术形式比较 | 第105-119页 |
三、吕洞宾画传与佛传连环画传内涵表现比较 | 第119-128页 |
第二节、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影响 | 第128-132页 |
第四章、晋南地方奉道传统与吕洞宾画传 | 第132-149页 |
第一节、大家族对道教的信仰 | 第132-139页 |
第二节、久远的道教遗迹 | 第139-141页 |
第三节、全真教石窟——龙山石窟的营筑 | 第141-149页 |
第五章、纯阳殿吕洞宾画传与全真教势力的关系 | 第149-155页 |
第六章、总结 | 第155-157页 |
参考书目 | 第157-165页 |
附录部分 | 第165-251页 |
附录一、吕洞宾画传与《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对比 | 第165-199页 |
附录二、《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与《吕祖志》比对 | 第199-230页 |
附录三、永乐宫重要碑文辑录 | 第230-251页 |
图版 | 第251-254页 |
后记 | 第254-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