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导论 | 第9-16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生态补偿机制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国外关于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研究与实践 | 第11-12页 |
·国内生态补偿机制的发展 | 第12-14页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2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煤炭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引发的生态问题 | 第16-24页 |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煤炭资源概述 | 第16页 |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煤炭资源开采的现状 | 第16-18页 |
·神府煤田区煤炭资源开采的现状 | 第16-17页 |
·神木县矿区煤炭开采的现状 | 第17-18页 |
·煤炭资源开采引发的生态问题 | 第18-20页 |
·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频发 | 第18页 |
·水资源遭受破坏 | 第18-19页 |
·环境质量每况愈下 | 第19页 |
·火灾隐患日渐增大 | 第19-20页 |
·煤炭资源生态开发引发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 | 第20-24页 |
·资源开采观念落后 | 第20-21页 |
·污染治理机制不健全 | 第21-22页 |
·生态补偿制度建设滞后 | 第22页 |
·历史包袱的影响 | 第22-24页 |
3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煤炭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及分析 | 第24-29页 |
·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生态资本理论 | 第24页 |
·外部性效应理论 | 第24-25页 |
·公共物品理论 | 第25页 |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 | 第25-26页 |
·生态补偿构建原因之一:外部性 | 第26-27页 |
·生态补偿构建原因之二:法理学 | 第27-29页 |
4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生态补偿机制的确立 | 第29-40页 |
·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涉及的关键问题 | 第29-31页 |
·补偿与被补偿者的确立 | 第29-30页 |
·生态环境修复的成本确立补偿标准 | 第30页 |
·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 | 第30-31页 |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生态补偿机制现状 | 第31-34页 |
·实施了煤炭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试点工作 | 第31页 |
·初步建立煤炭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 | 第31-32页 |
·调整税费征收,增加生态补偿资金投入 | 第32-33页 |
·地方各级政府采取措施,积极开展环境恢复治理 | 第33-34页 |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 | 第34-37页 |
·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设立的思路 | 第34-35页 |
·煤炭资源开发"旧账"的生态补偿 | 第34页 |
·煤炭资源开发"新账"的生态补偿 | 第34-35页 |
·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标准 | 第35-37页 |
·煤炭资源开发生态破坏"新账"的补偿标准 | 第35-37页 |
·煤炭资源开发生态破坏"旧账"的补偿标准 | 第37页 |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煤炭开发生态补偿模式选择 | 第37-40页 |
5 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支持体系 | 第40-44页 |
·中央政府应给与的政策支持 | 第40-42页 |
·建议国家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规范大型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 | 第40页 |
·建议国家细化现有法律、法规有关条款,为发生的地质灾害纠纷提供操作性强的解决依据 | 第40页 |
·建议国家加大各种项目预算 | 第40-41页 |
·建议国家适当提高每吨煤补偿标准,加大矿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 | 第41页 |
·建议国家进一步明确地企职责,落实治理责任 | 第41-42页 |
·建议强化地企有利合作,促进地企"双文明"共建取得实效 | 第42页 |
·上级主管部门应采取的措施 | 第42-44页 |
·整合税费,建立生态补偿和恢复治理专项资金 | 第42页 |
·建立开采许可证制度和保证金机制 | 第42页 |
·建立生态补偿激励机制 | 第42-43页 |
·改革核算机制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