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建国以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沿革与变迁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导论第8-13页
    1.1 选题背景第8-9页
    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3 研究现状第10-11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1-13页
        1.4.1 研究思路第11-12页
        1.4.2 研究方法第12-13页
2 建国以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地位的嬗变第13-22页
    2.1 建国之初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地位的初步确立第13-15页
        2.1.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批判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第13-14页
        2.1.2 立足中国国情,确立民族文化教育政策第14-15页
        2.1.3 进行社会主义文化改造,凸显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地位第15页
    2.2“左”倾思想影响下的严重挫折第15-17页
        2.2.1 反右派斗争时期地位的动摇第16页
        2.2.2“文化大革命”中的全盘否定第16-17页
    2.3 改革开放初期的曲折发展第17-18页
        2.3.1 拨乱反正中的重新认识第17页
        2.3.2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冲击第17-18页
    2.4 深化改革进程中的重新定位第18-22页
        2.4.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中的模糊认识第19-20页
        2.4.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的科学定位第20-22页
3 建国以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变革与发展第22-30页
    3.1 建国初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确立第22-24页
        3.1.1 注重文化教育的民族性,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第22-23页
        3.1.2 注重文化教育中的德育,培养全面发展公民第23-24页
    3.2“文化大革命”时期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全盘否定第24-25页
        3.2.1 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第25页
        3.2.2 文化上批林批孔第25页
    3.3 深化改革中教育目标的新发展第25-30页
        3.3.1 改革开放初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重新确立第26-27页
        3.3.2 21世纪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新发展第27-30页
4 建国以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变革与创新第30-37页
    4.1 教育内容的变革第30-32页
        4.1.1 以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教育为主第30-31页
        4.1.2 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第31-32页
    4.2 教育方法的创新第32-37页
        4.2.1 宣传教育法的创新第33-34页
        4.2.2 榜样教育法的发展第34-35页
        4.2.3 实践教育法的深入第35-37页
5 建国以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经验第37-40页
    5.1 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地位第37-38页
    5.2 凸显政府的强力主导作用第38页
    5.3 坚持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38-39页
    5.4 建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第39-40页
结语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5页
致谢第45-46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区域传播与流变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下一篇:广西地区南朝时期政区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