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序言 | 第8-29页 |
1.1 金属纳米簇的合成 | 第8-13页 |
1.1.1 以寡核苷酸类为合成模板 | 第9-10页 |
1.1.2 以多肽类和蛋白质为合成模板 | 第10-12页 |
1.1.3 以树状聚合物和聚合物为合成模板 | 第12-13页 |
1.2 荧光金属纳米簇的功能化和生物偶联作用 | 第13-14页 |
1.3 金属纳米簇的性质 | 第14-17页 |
1.3.1 吸收性质 | 第14-15页 |
1.3.2 荧光性质 | 第15页 |
1.3.3 双光子吸收 | 第15-16页 |
1.3.4 电化学发光 | 第16页 |
1.3.5 溶剂致变色性质 | 第16页 |
1.3.6 荧光寿命 | 第16-17页 |
1.3.7 偏振发射 | 第17页 |
1.4 荧光金属纳米簇的应用 | 第17-21页 |
1.4.1 金属离子的检测 | 第17-18页 |
1.4.2 小分子的检测 | 第18页 |
1.4.3 核酸的检测 | 第18-19页 |
1.4.4 蛋白质的检测 | 第19-20页 |
1.4.5 细胞和体内的靶向及影像 | 第20-21页 |
1.5 荧光金属纳米簇的未来前景 | 第21-22页 |
1.6 本文的选题内容及意义 | 第22-23页 |
1.7 参考文献 | 第23-29页 |
第二章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步骤和方法 | 第29-31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2.2 研究步骤 | 第2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第三章 I-辅助的基于BSA-AuNCs的H_2O_2传感器 | 第31-46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1-33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1-32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3.2.3 实验步骤 | 第32-3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4页 |
3.3.1 合成的BSA-AuNCs的性质 | 第33-35页 |
3.3.2 碘离子对H_2O_2猝灭BSA-AuNCs荧光的影响 | 第35-43页 |
3.3.3 其他物质对过氧化氢猝灭AuNC荧光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 小结 | 第44页 |
3.5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第四章 I-辅助的基于纳米簇的葡萄糖和尿酸传感器 | 第46-59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7-49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47-48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48页 |
4.2.3 实验步骤 | 第48-4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6页 |
4.3.1 合成的BSA-AuNCs的性质 | 第49页 |
4.3.2 BSA-AuNCs-I-体系对于葡萄糖更灵敏的检测 | 第49-52页 |
4.3.3 BSA-AuNCs-I-体系对尿酸的检测 | 第52-56页 |
4.4 BSA-AuNCs-I-体系在血液样品中的应用 | 第56-57页 |
4.5 总结 | 第57页 |
4.6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总结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