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特征的复杂流场可视化方法研究与应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科学计算可视化概述 | 第9页 |
1.1.2 科学计算可视化意义 | 第9-10页 |
1.2 流场可视化算法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2.1 直接流场可视化 | 第11-12页 |
1.2.2 基于几何形状流场可视化 | 第12-13页 |
1.2.3 基于纹理流场可视化 | 第13-17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 第17-18页 |
2 流场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 第18-28页 |
2.1 流场可视化流程 | 第18-20页 |
2.1.1 数据获取 | 第18-19页 |
2.1.2 数据预处理 | 第19-20页 |
2.1.3 数据映射 | 第20页 |
2.1.4 绘制与显示 | 第20页 |
2.2 数据类型与分析 | 第20-22页 |
2.2.1 流场数据类型 | 第20-21页 |
2.2.2 流场数据的性质 | 第21-22页 |
2.3 流场特征提取 | 第22-24页 |
2.3.1 迭代细分求解特征点位置 | 第22-23页 |
2.3.2 线性方程求解特征点位置 | 第23-24页 |
2.4 特征点分类 | 第24-25页 |
2.4.1 特征点分类描述 | 第24页 |
2.4.2 雅克比矩阵分类特征点 | 第24-25页 |
2.5 积分生成流线 | 第25-27页 |
2.5.1 流线定义 | 第25-26页 |
2.5.2 生成流线方法 | 第26-27页 |
2.6 小结 | 第27-28页 |
3 流线增强型LIC流场可视化 | 第28-45页 |
3.1 LIC可视化算法 | 第28-32页 |
3.1.1 LIC产生背景 | 第28-29页 |
3.1.2 LIC基本原理与步骤 | 第29-31页 |
3.1.3 LIC算法不足 | 第31-32页 |
3.2 增强LIC算法 | 第32-33页 |
3.2.1 算法原理 | 第32-33页 |
3.2.2 算法步骤 | 第33页 |
3.3 增强LIC流线生成算法 | 第33-36页 |
3.3.1 生成特征点区域 | 第34页 |
3.3.2 结合不同积分方法 | 第34-36页 |
3.4 LIC图像增强 | 第36-38页 |
3.4.1 GLSL语言加速 | 第36-37页 |
3.4.2 灰度拉伸 | 第37-38页 |
3.4.3 锐化操作 | 第38页 |
3.5 仿真结果 | 第38-44页 |
3.5.1 可视化结果展示 | 第39-40页 |
3.5.2 不同积分性能方法对比 | 第40-41页 |
3.5.3 不同可视化方法性能对比 | 第41页 |
3.5.4 清晰度定量分析 | 第41-43页 |
3.5.5 实际应用 | 第43-44页 |
3.6 小结 | 第44-45页 |
4 河流流场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45-59页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第45-48页 |
4.1.1 OpenGL的描述 | 第45-46页 |
4.1.2 系统概述 | 第46-47页 |
4.1.3 模块功能设计 | 第47-48页 |
4.2 获取河流流场数据 | 第48-51页 |
4.2.1 地形数据的获取 | 第49页 |
4.2.2 MIKE21计算河流流场 | 第49-51页 |
4.3 河流流场可视化系统 | 第51-58页 |
4.3.1 三维地形可视化 | 第52-53页 |
4.3.2 河流流场显示 | 第53-58页 |
4.3.3 流场数据信息查询 | 第58页 |
4.4 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参与项目情况 | 第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