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新增保障性住房供给分析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保障性住房供给概述 | 第16-25页 |
2.1 保障性住房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2.1.1 保障性住房的分类 | 第16-17页 |
2.1.2 保障性住房的特征 | 第17页 |
2.2 保障性住房供给的理论基础 | 第17-24页 |
2.2.1 住房过滤理论及住房过滤模型 | 第17-19页 |
2.2.2 住宅区位理论 | 第19-22页 |
2.2.3 地租地价理论 | 第22-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长春市保障性住房供给现状 | 第25-31页 |
3.1 长春市保障性住房的发展 | 第25-26页 |
3.2 长春市保障性住房供给情况 | 第26-29页 |
3.2.1 建设规模 | 第26-27页 |
3.2.2 地理位置 | 第27-29页 |
3.2.3 供给方式 | 第29页 |
3.3 长春市保障性住房供给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长春市新增保障性住房供给分析 | 第31-39页 |
4.1 供给房源分析 | 第31-34页 |
4.1.1 新建型 | 第31-32页 |
4.1.2 团购型 | 第32页 |
4.1.3 租赁型 | 第32-34页 |
4.2 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38页 |
4.2.1 需求量 | 第34-35页 |
4.2.2 空间规划 | 第35-37页 |
4.2.3 供给方式 | 第37-3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长春市新增保障性住房供给建议 | 第39-57页 |
5.1 长春市新增保障性住房供给量预测 | 第39-46页 |
5.1.1 GM(1,1)灰色预测模型 | 第39-41页 |
5.1.2 供给量影响因素关联度分析 | 第41-43页 |
5.1.3 供给量预测 | 第43-46页 |
5.2 长春市新增保障性住房空间规划 | 第46-52页 |
5.2.1 长春市保障性住房分布现状 | 第47-48页 |
5.2.2 长春市保障性住房空间规划对策 | 第48-49页 |
5.2.3 长春市新增保障性住房空间规划建议 | 第49-52页 |
5.3 长春市新增保障性住房供给方式 | 第52-56页 |
5.3.1 长春市住房市场现状 | 第52-54页 |
5.3.2 长春市保障性住房供给方式 | 第54-55页 |
5.3.3 长春市新增保障性住房供给方式建议 | 第55-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