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塌陷概述 | 第11-12页 |
1.1.2 塌陷分布范围 | 第12页 |
1.1.3 塌陷的危害 | 第12-13页 |
1.2 塌陷处治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填充法 | 第14页 |
1.2.2 刚性跨越法 | 第14-15页 |
1.2.3 水平加筋法 | 第15-16页 |
1.2.4 现有处治技术缺陷 | 第16-17页 |
1.3 塌陷预警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1 预警的概念与分类 | 第17页 |
1.3.2 塌陷的预警方法概述 | 第17-18页 |
1.3.3 现有研究不足 | 第18-20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基于水平加筋处治技术的塌陷预警方法思路 | 第21-33页 |
2.1 概述 | 第21页 |
2.2 塌陷预警的必要性研究 | 第21-25页 |
2.2.1 未处治土洞塌陷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21-24页 |
2.2.2 经处治土洞再次塌陷原因分析 | 第24-25页 |
2.2.3 塌陷预警必要性分析 | 第25页 |
2.3 通过水平加筋进行塌陷预警的可行性研究 | 第25-30页 |
2.3.1 通过水平加筋进行塌陷预警实例 | 第25-26页 |
2.3.2 塌陷过程中水平加筋体沉降规律研究 | 第26-29页 |
2.3.3 塌陷过程中地表沉降规律研究 | 第29-30页 |
2.4 基于车辆振动进行塌陷预警的思路 | 第30-32页 |
2.4.1 车辆振动与路面几何特征 | 第30-31页 |
2.4.2 车辆振动预警塌陷的流程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塌陷引起的地表变形特征模型研究 | 第33-42页 |
3.1 室内模型实验 | 第33-36页 |
3.1.1 试验装置及材料 | 第33-34页 |
3.1.2 实验基本过程 | 第34-35页 |
3.1.3 实验结果 | 第35-36页 |
3.2 数值模型实验 | 第36-40页 |
3.2.1 FLAC~(3D)简介 | 第36-38页 |
3.2.2 数值模型 | 第38-39页 |
3.2.3 数值模型验证 | 第39-40页 |
3.3 塌陷引起的地表变形特征及规律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塌陷区路面-车辆振动分析模型 | 第42-50页 |
4.1 概述 | 第42页 |
4.2 路表不平整几何模型 | 第42-44页 |
4.2.1 路面病害导致的路表变形几何模型 | 第42-43页 |
4.2.2 路基病害导致的路表变形几何模型 | 第43页 |
4.2.3 塌陷导致的路表变形几何模型 | 第43-44页 |
4.3 车辆振动分析模型 | 第44-47页 |
4.3.1 车辆振动模型 | 第44-45页 |
4.3.2 车辆动力运动方程 | 第45-47页 |
4.4 路面-车辆振动响应求解 | 第47-49页 |
4.4.1 动力响应方程的求解方法 | 第47-48页 |
4.4.2 Wilson-θ 法求解步骤 | 第48-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基于车辆振动分析的路基塌陷预警方法 | 第50-61页 |
5.1 路面变形的几何参数确定 | 第50-53页 |
5.1.1 数值模型 | 第50-52页 |
5.1.2 路基表面变形模型参数 | 第52页 |
5.1.3 空洞长宽比对模型分析结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5.2 车辆振动对隐伏空洞区路基塌陷的判别方法 | 第53-56页 |
5.2.1 基本分析参数 | 第53-54页 |
5.2.2 不同路面几何模型的车辆振动响应特征 | 第54-55页 |
5.2.3 根据车辆振动响应对不同路面变形的区分方法 | 第55-56页 |
5.3 车辆振动塌陷预警方法的适用范围研究 | 第56-60页 |
5.3.1 适用的路基厚度H范围 | 第56-58页 |
5.3.2 适用的塌陷宽度D范围 | 第58-59页 |
5.3.3 适用的加筋体模量E范围 | 第59-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