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方向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一)泰国学界的研究状况 | 第9-10页 |
(二)国内学界的研究状况 | 第10-12页 |
(三)发展动态 | 第12-14页 |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为人生”文学的发展历程与作者生平 | 第15-25页 |
第一节“为人生”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 | 第15-19页 |
一、1950年-1952年:“为人生”文学的起始时期 | 第15-17页 |
二、1953年-1957年:“为人生”文学的发展时期 | 第17-18页 |
三、1958年-1972年:“为人生”文学的沉睡时期 | 第18页 |
四、1973年-1976年:“为人生”文学的复兴时期 | 第18-19页 |
五、1977年-至今:文学多元化发展时期 | 第19页 |
第二节 作者的生平与创作历程 | 第19-24页 |
一、西巫拉帕的生平与创作历程 | 第19-22页 |
二、社尼?绍瓦蓬的生平与创作历程 | 第22-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小说故事情节之对比 | 第25-37页 |
第一节 《向前看》的故事情节 | 第25-29页 |
一、《向前看》的第一部 | 第25-27页 |
二、《向前看》的第二部 | 第27-29页 |
第二节 《魔鬼》的故事情节 | 第29-32页 |
第三节 小说故事情节之对比 | 第32-35页 |
一、叙事方式的对比 | 第32-33页 |
二、叙事视角的对比 | 第33-34页 |
三、故事情节的对比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小说人物形象之对比 | 第37-52页 |
第一节 《向前看》中的人物形象 | 第37-45页 |
一、封建贵族阶级形象 | 第37-39页 |
二、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 第39-44页 |
三、“下等人”形象 | 第44-45页 |
第二节《魔鬼》中的人物形象 | 第45-49页 |
一、封建贵族阶级形象 | 第45-46页 |
二、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 第46-48页 |
三、“下等人”形象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小说人物形象之对比 | 第49-51页 |
一、人物形象的相同点 | 第49-50页 |
二、人物形象的不同点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小说主题思想之对比 | 第52-61页 |
第一节 《向前看》的主题思想 | 第52-55页 |
一、《向前看》的反封建思想 | 第52-54页 |
二、《向前看》的反帝思想 | 第54-55页 |
第二节 《魔鬼》的主题思想 | 第55-57页 |
一、《魔鬼》的反封建思想 | 第55-56页 |
二、《魔鬼》的反帝思想 | 第56-57页 |
第三节 小说主题思想之对比 | 第57-60页 |
一、主题思想的相同点 | 第57页 |
二、主题思想的不同点 | 第57-59页 |
三、作者生活背景对主题思想表达的影响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后记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