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缩略词 | 第9-12页 |
1 前言 | 第12-22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秦岭滑蜥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1 秦岭滑蜥的分类地位 | 第13页 |
1.2.2 秦岭滑蜥的形态特征 | 第13页 |
1.2.3 秦岭滑蜥的分布 | 第13-14页 |
1.2.4 秦岭滑蜥的生活习性 | 第14页 |
1.2.5 石龙子科蜥蜴的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3 成体神经发生及端脑细胞构筑研究概况 | 第14-18页 |
1.3.1 非哺乳脊椎动物 | 第15-18页 |
1.3.2 哺乳动物 | 第18页 |
1.4 神经发生机制的研究概况 | 第18-20页 |
1.4.1 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调控机制 | 第19页 |
1.4.2 神经干细胞迁移的调控机制 | 第19-20页 |
1.5 成体神经发生的主要研究手段 | 第20-22页 |
1.5.1 BrdU免疫注射标记法 | 第20页 |
1.5.2 GFAP免疫标记法 | 第20页 |
1.5.3 DCX免疫标记法 | 第20-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0页 |
2.1 实验动物 | 第22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3 实验药品 | 第23-24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4-30页 |
2.4.1 秦岭滑蜥采集、分组及饲养 | 第24页 |
2.4.2 秦岭滑蜥端脑结构研究 | 第24-25页 |
2.4.3 秦岭滑蜥端脑成体神经发生研究 | 第25-28页 |
2.4.4 细胞观察与作图 | 第28页 |
2.4.5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28-30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0-58页 |
3.1 秦岭滑蜥端脑大体解剖学特征 | 第30-33页 |
3.2 秦岭滑蜥端脑细胞构筑 | 第33-47页 |
3.2.1 秦岭滑蜥端脑的组织形态学特征 | 第33-39页 |
3.2.2 秦岭滑蜥端脑皮质主要神经细胞类型及分布 | 第39-40页 |
3.2.3 秦岭滑蜥端脑的超微结构 | 第40-47页 |
3.3 秦岭滑蜥端脑成体神经发生 | 第47-58页 |
3.3.1 成体秦岭滑蜥端脑中神经干细胞的分布位置及数量 | 第47-51页 |
3.3.2 秦岭滑蜥端脑成体神经发生的季节性差异 | 第51-53页 |
3.3.3 秦岭滑蜥端脑成体神经发生中GFAP的表达 | 第53-55页 |
3.3.4 秦岭滑蜥端脑成体神经发生中DCX的表达 | 第55-58页 |
4 讨论 | 第58-66页 |
4.1 成体神经发生的区域/种系差异 | 第58-59页 |
4.2 成体大脑室管膜区域的神经发生 | 第59-60页 |
4.3 神经前体细胞在脑中的迁移 | 第60-61页 |
4.4 季节变化对成体神经发生的影响 | 第61-62页 |
4.5 成体神经发生中GFAP和DCX的表达 | 第62-64页 |
4.5.1 成体神经发生中GFAP的表达 | 第62-63页 |
4.5.2 成体神经发生中DCX的表达 | 第63-64页 |
4.6 影响成体神经发生的因素 | 第64-66页 |
5 结论 | 第66-68页 |
6 研究展望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4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4页 |
硕士期间所获奖项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