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前言 | 第13-23页 |
第一章 生态补偿法的产生 | 第23-29页 |
第一节 生态补偿法的概念 | 第23-26页 |
一、不同学者对生态补偿概念的不同理解 | 第23-25页 |
二、本文对生态补偿法的理解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生态补偿法产生的基础 | 第26-28页 |
一、生态环境的恶化 | 第26-27页 |
二、治理环境问题的经验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国外生态补偿法的发展和经验 | 第29-38页 |
第一节 国外生态补实践的发展 | 第29-32页 |
一、美国的生态补偿实践 | 第29-31页 |
二、法国的生态补偿实践 | 第31页 |
三、德国的生态补偿实践 | 第31-32页 |
四、其他国家的生态补偿实践 | 第32页 |
第二节 国外生态补偿立法的发展 | 第32-35页 |
一、德国的生态补偿立法 | 第33页 |
二、美国的生态补偿立法 | 第33-34页 |
三、日本生态补偿立法 | 第34页 |
四、其它国家的生态补偿立法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国外生态补偿法的经验及启示 | 第35-37页 |
一、通过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支持 | 第35页 |
二、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互补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我国生态补偿法的发展及出现的问题 | 第38-53页 |
第一节 我国生态补偿法的产生 | 第38-40页 |
一、我国生态补偿法产生的背景 | 第38-39页 |
二、我国生态补偿法的产生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我国生态补偿法的发展 | 第40-42页 |
一、萌芽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 | 第40-41页 |
二、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后期) | 第41页 |
三、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十五"末) | 第41页 |
四、全面推动阶段(2005年以后)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我国的生态补偿实践 | 第42-45页 |
一、我国的退耕还林、还草实践 | 第42-44页 |
二、山东省的流域生态补偿实践 | 第44页 |
三、其他各地的生态补偿实践 | 第44-45页 |
第四节 生态补偿法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 第45-52页 |
一、生态补偿立法不完善 | 第45-48页 |
二、组织管理协调性不足,管理和执行中条块分割 | 第48-49页 |
三、补偿标准不科学、补偿方式单一,缺乏市场补偿 | 第49-50页 |
四、资源产权不清晰,市场交易缺乏依据 | 第50-51页 |
五、缺乏公众参与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生态补偿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 第53-61页 |
第一节 生态补偿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 第53-58页 |
一、生态补偿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必要手段 | 第53-54页 |
二、生态补偿法是确立生态环境资源价值属性的基本要求 | 第54-56页 |
三、生态补偿法是规范国家不同层次环境决策的依据 | 第56页 |
四、生态补偿法是促使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要求 | 第56-57页 |
五、生态补偿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途径 | 第57-58页 |
第二节 生态补偿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 第58-59页 |
一、生态补偿立法与现行环境污染防治法和自然资源法的关系 | 第59页 |
二、生态补偿法与国际公约的关系 | 第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生态补偿法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建设任务 | 第61-74页 |
第一节 生态补偿法的未来发展趋势 | 第61-65页 |
一、生态补偿制度法律化 | 第61-62页 |
二、生态补偿方式科学化 | 第62-63页 |
三、生态补偿实践国际化 | 第63-65页 |
第二节 我国的建设任务 | 第65-73页 |
一、修改现有法律,加快生态补偿立法进程,制定专门的生态补偿法 | 第65-67页 |
二、加强生态补偿法基础研究 | 第67-69页 |
三、开拓补偿资金来源,进一步完善政府补偿,大力推行市场补偿,拓展其他补偿方式 | 第69-72页 |
四、积极参与国际生态环境合作 | 第72页 |
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