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1 缺磷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 第10-11页 |
1.1.1 磷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0页 |
1.1.2 磷效率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0-11页 |
1.2 植物在磷胁迫下生理生化的分析 | 第11-12页 |
1.2.1 缺磷对植物根系形态与分布的变化 | 第11页 |
1.2.2 低磷胁迫下植物根际PH、有机酸代谢的变化情况 | 第11-12页 |
1.3 缺磷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2页 |
1.4 植物低磷响应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2-14页 |
1.4.1 植物低磷响应基因研究 | 第12页 |
1.4.2 小麦低磷响应基因筛选的主要方法 | 第12-14页 |
1.4.2.1 分子标记 | 第13页 |
1.4.2.2 cDNA-AFLP技术 | 第13页 |
1.4.2.3 cDNA-AFLP技术的原理与方法流程特点 | 第13-14页 |
1.4.2.4 cDNA-AFLP技术应用分析 | 第14页 |
1.5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5.1 实验的目的意义 | 第14-15页 |
1.5.2 实验的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黄淮麦区主要小麦品种低磷响应基因的筛选研究 | 第16-34页 |
引言 | 第16页 |
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16-17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6页 |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16-1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7-23页 |
2.2.1 实验准备 | 第17-18页 |
2.2.1.1 实验耗材处理 | 第17页 |
2.2.1.2 部分实验试剂的配制 | 第17-18页 |
2.2.2 小麦水培方法 | 第18-19页 |
2.2.3 小麦RNA样品的提取和纯化 | 第19-20页 |
2.2.3.1 小麦RNA的提取 | 第19页 |
2.2.3.2 小麦RNA的纯化 | 第19-20页 |
2.2.4 cDNA-AFLP表达谱分析 | 第20页 |
2.2.5 差异条带的回收与克隆 | 第20-21页 |
2.2.5.1 回收聚丙烯酰胺胶的差异目的条带 | 第20页 |
2.2.5.2 差异片段二次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回收 | 第20-21页 |
2.2.5.3 差异片段的克隆 | 第21页 |
2.2.6 差异片段的序列测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1-23页 |
2.2.6.1 荧光定量PCR验证cDNA-AFLP表达谱 | 第22页 |
2.2.6.2 qRT-PCR分析 | 第22-2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1页 |
2.3.1 小麦地上部与地下部总RNA提取与纯化 | 第23页 |
2.3.2 双链cDNA的合成 | 第23-24页 |
2.3.3 预扩增结果 | 第24-25页 |
2.3.4 cDNA-AFLP分析体系的选择 | 第25页 |
2.3.5 选择性扩增及cDNA-AFLP结果分析 | 第25-26页 |
2.3.6 差异片段的克隆及测序 | 第26-27页 |
2.3.7 差异表达基因的同源性 | 第27-29页 |
2.3.8 qRT-PCR 验证候选基因的表达特性 | 第29-31页 |
2.3.8.1 引物扩增效率检测结果 | 第29页 |
2.3.8.2 模板浓度稀释的选择 | 第29-30页 |
2.3.8.3 差异表达的目的基因的相对定量结果 | 第30-31页 |
2.4 结论与讨论 | 第31-34页 |
2.4.1 cDNA-AFLP筛选 | 第31页 |
2.4.2 qRT-PCR表达分析 | 第31-32页 |
2.4.3 筛选小麦低磷胁迫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小麦低磷响应基因TaTEF和Tapox12的cDNA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4-45页 |
引言 | 第3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3.1.1 小麦总RNA的提取、纯化与cDNA的合成 | 第34页 |
3.1.2 小麦低磷响应基因TEF和Tapox12基因全长CDS序列的克隆 | 第34-35页 |
3.1.3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特征 | 第3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3页 |
3.2.1 小麦RNA的提取 | 第35-36页 |
3.2.2 小麦TEF基因和Tapox12基因的cDNA克隆 | 第36页 |
3.2.3 TEF基因和Tapox12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结构和功能位点分析 | 第36-38页 |
3.2.4 TEF基因和Tapox12基因编码蛋白信号肽及磷酸化位点的分析 | 第38-39页 |
3.2.5 TEF跨膜蛋白预测 | 第39-40页 |
3.2.6 TaTEF及TaPox12基因氨基酸序列在不同物种间同源性对比 | 第40-42页 |
3.2.7 TaTEF基因家族进化树的构建 | 第42-43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43-45页 |
3.3.1 TEF功能分析 | 第43页 |
3.3.2 Tapox12功能分析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小麦根部低磷响应基因TaRBPMS-like和TaLC1314功能分析 | 第45-54页 |
引言 | 第45页 |
4.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45-48页 |
4.1.1 材料 | 第45-46页 |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6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46-48页 |
4.1.3.1 实验准备 | 第46页 |
4.1.3.2 小麦水培方法(详见前面第二章) | 第46页 |
4.1.3.3 小麦样品根部RNA的提取(详见前面第二章) | 第46-47页 |
4.1.3.4 反转录 | 第47页 |
4.1.3.5 普通PCR | 第47页 |
4.1.3.6 qRT-PCR验证cDNA-AFLP表达谱 | 第47-48页 |
4.1.3.7 qRT-PCR分析 | 第4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4.2.1 小麦地上部与地下部总RNA提取 | 第48-49页 |
4.2.2 RNA反转录为cDNA的琼脂糖凝胶检测 | 第49页 |
4.2.3 qRT-PCR验证cDNA-AFLP分离的差异表达基因 | 第49-52页 |
4.2.3.1 溶解曲线分析 | 第49页 |
4.2.3.2 模板浓度稀释的选择 | 第49页 |
4.2.3.3 差异表达的目的基因的相对定量结果 | 第49-51页 |
4.2.3.4 差异表达的目的基因 TaRBPMS-like的相对定量结果 | 第51-52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52-54页 |
4.3.1 qRT-PCR表达分析 | 第52-53页 |
4.3.2 小麦低磷胁迫差异表达基因TaLC1314的功能分析 | 第53页 |
4.3.3 小麦低磷响应基因TaRBPMS-like的功能分析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ABSTRACT | 第60-61页 |
附件1 | 第62-65页 |
附件2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