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服装工业、制鞋工业论文--制鞋工业论文--结构、部件及配件论文

足部多汗症鞋垫热湿舒适性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3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创新点第14-16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14-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1.3 创新点及研究成果第16页
    1.2 服装热湿舒适性第16-24页
        1.2.1 服装热湿舒适性发展历史第16-17页
        1.2.2 服装热湿传递理论第17-21页
        1.2.3 服装热湿舒适性的评价方法第21-23页
        1.2.4 热湿舒适性的测试仪器第23-24页
    1.3 鞋垫的研究现状第24-29页
        1.3.1 鞋垫的沿革第24-25页
        1.3.2 国内外鞋垫的研究状况第25-27页
        1.3.3 市场上的鞋垫分析第27-29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第29-33页
        1.4.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9-31页
        1.4.2 本论文的结构第31-33页
第二章 鞋垫热湿舒适性研究第33-42页
    2.1 足部多汗症人群第33-36页
        2.1.1 足部反射系统第33-34页
        2.1.2 现有足部多汗症治疗方法第34-36页
    2.2 足底热湿压综合舒适感知系统研究第36-41页
        2.2.1 足底压力研究第36-38页
        2.2.2 足部的热、湿传递机理第38-39页
        2.2.3 暖体假足的研究第39-40页
        2.2.4 鞋垫的热湿传递第40-41页
    2.3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高吸湿性鞋垫面料热湿舒适性实验第42-55页
    3.1 鞋垫的面料选择第42-43页
        3.1.1 鞋垫层数的选择第42-43页
    3.2 面料的基本参数测试第43-47页
        3.2.1 织物的透气性第44-46页
        3.2.2 表层织物的耐磨性测试第46-47页
    3.3 织物的热湿性能测试第47-53页
        3.3.1 织物的热阻测试第47-49页
        3.3.2 织物的湿阻测试第49-50页
        3.3.3 织物的透湿量测试第50-51页
        3.3.4 表层织物的导水性测试第51-53页
        3.3.5 表层织物的快速吸收时间第53页
    3.4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四章 面料物理性能热湿舒适性分析第55-64页
    4.1 数据分析方法第55-56页
    4.2 表层面料的物理属性因子分析第56-59页
        4.2.1 因子分析第56页
        4.2.2 鞋垫表层面料的因子分析第56-59页
        4.2.3 因子分析结果第59页
    4.3 表层面料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第59-63页
        4.3.1 灰色系统第59页
        4.3.2 灰色系统理论第59-60页
        4.3.3 表层面料灰色关联度分析第60-63页
    4.4 鞋垫底层面料的热湿舒适性分析第63页
    4.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组合鞋垫热湿舒适性评判第64-78页
    5.1 组合鞋垫第64-66页
    5.2 出汗假足设备的搭建第66-70页
        5.2.1 实验搭建第66-67页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7-70页
    5.3 组合鞋垫主观舒适性评价第70-73页
        5.3.1 热湿舒适性主观评价第71页
        5.3.2 主观实验对象选择第71-72页
        5.3.3 实验对象热湿感觉培训第72页
        5.3.4 主观实验第72-73页
        5.3.5 主观实验数据处理第73页
    5.4 模糊综合评价主观舒适性第73-77页
        5.4.1 向量的确定第73-75页
        5.4.2 模糊向量单值化第75-77页
    5.5 小结第77-78页
第六章 足部多汗症鞋垫热湿舒适性模型建立第78-81页
    6.1 回归第78页
    6.2 多汗症鞋垫主观总体评价与物理性能相关性分析第78-79页
    6.3 主观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第79-80页
    6.4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81-83页
    7.1 总结第81-82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附录第87-9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90-91页
致谢第91-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事故重建的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对行人保护效果研究
下一篇:改性纳米TiO2复合物的制备及对纺织品耐久性功能整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