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23页 |
1.1 植物雄配子体的发育 | 第12页 |
1.1.1 小孢子的发生 | 第12页 |
1.1.2 雄配子体的发生及结构 | 第12页 |
1.2 花粉与雌蕊组织的相互作用 | 第12-14页 |
1.2.1 植物雌蕊组织的结构 | 第12-13页 |
1.2.2 植物传粉与受精的细胞识别 | 第13-14页 |
1.3 非酵解型蔗糖激酶SnRK1复合体的相关研究 | 第14-19页 |
1.3.1 酵母及动物中SnRK1同源复合体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3.2 植物中SnRK蛋白激酶的分类 | 第16-17页 |
1.3.3 植物中SnRK1亚家族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1.3.4 SnRK1复合体的调控机理及上游激酶与磷酸酶 | 第18-19页 |
1.4 线粒体及过氧化物酶体对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 第19-20页 |
1.4.1 线粒体对生物生长的重要性 | 第19-20页 |
1.4.2 过氧化物酶体对生物生长的重要性 | 第20页 |
1.5 活性氧的产生及其对于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 第20-22页 |
1.5.1 活性氧的产生 | 第20-21页 |
1.5.2 活性氧的作用 | 第21页 |
1.5.3 活性氧的清除 | 第21-22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2.1.1 实验材料及其生长环境 | 第23页 |
2.1.2 菌株及质粒 | 第23页 |
2.1.3 各种酶及生化试剂 | 第23-24页 |
2.1.3.1 酶类 | 第23页 |
2.1.3.2 基本化学药剂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36页 |
2.2.1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4-27页 |
2.2.1.1 PCR引物设计 | 第24页 |
2.2.1.2 PCR扩增目的片段 | 第24页 |
2.2.1.3 PCR产物的电泳检测及回收 | 第24-25页 |
2.2.1.4 目的片段与克隆载体的连接 | 第25页 |
2.2.1.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5页 |
2.2.1.6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热激法) | 第25-26页 |
2.2.1.7 大肠杆菌的菌落PCR鉴定 | 第26页 |
2.2.1.8 质粒DNA的提取 | 第26页 |
2.2.1.9 质粒DNA的酶切验证 | 第26-27页 |
2.2.1.10 DNA片段的回收(试剂盒法) | 第27页 |
2.2.1.11 目的DNA片段与质粒DNA片段的连接 | 第27页 |
2.2.2 根癌农杆菌GV310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 第27-28页 |
2.2.2.1 根癌农杆菌GV310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7页 |
2.2.2.2 电转法转化农杆菌 | 第27-28页 |
2.2.3 拟南芥的种植与转化 | 第28-29页 |
2.2.3.1 拟南芥的种植 | 第28页 |
2.2.3.2 拟南芥的转化 | 第28-29页 |
2.2.4 植物总DNA的提取 | 第29页 |
2.2.5 植物总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 第29页 |
2.2.6 Real-time PCR分析 | 第29页 |
2.2.7 GUS染色(Cheng et al.,2014) | 第29-30页 |
2.2.8 花粉的DAPI染色分析(Ross et al.,1996) | 第30页 |
2.2.9 花药的亚历山大染色(Alexander et al.,1969) | 第30页 |
2.2.10 苯胺蓝染色实验(Chen et al.,2007) | 第30页 |
2.2.11 花粉萌发实验 | 第30-31页 |
2.2.12 GUS染色材料的包埋及切片观察 | 第31页 |
2.2.13 拟南芥花粉扫描电镜观察 | 第31-32页 |
2.2.14 花粉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制样及电镜观察 | 第32-33页 |
2.2.15 DAB染色后的花粉透射电子显微镜制样及电镜观察 | 第33-34页 |
2.2.16 花粉的线粒体MitoTracker(?) Deep Red FM染色 | 第34页 |
2.2.17 花粉的CM-H2DCFDA(General Oxidative Stress Indicator)染色 | 第34页 |
2.2.18 PEG处理花粉 | 第34页 |
2.2.19 荧光标记区分花粉的方法 | 第34-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54页 |
3.1 KINβγ在花粉中的亚细胞定位 | 第36-38页 |
3.2 部分kinβγ/+突变体花粉不能在柱头上完成水合 | 第38-39页 |
3.3 部分kinβγ/+突变体花粉外形异常 | 第39-40页 |
3.4 突变体花粉超微结构的研究 | 第40-45页 |
3.4.1 突变花粉的外被及花粉壁发育正常 | 第40-41页 |
3.4.2 突变花粉线粒体结构及数量观察 | 第41-44页 |
3.4.3 突变体花粉过氧化物酶体结构及数量观察 | 第44-45页 |
3.5 amiRNA-KINβγ转基因植株表形观察 | 第45-46页 |
3.6 突变体植株的互补 | 第46页 |
3.7 鉴定与过氧化物酶体和线粒体的分裂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46-47页 |
3.8 突变体花粉粒活性氧水平降低 | 第47-49页 |
3.9 体外施加过氧化氢补偿kinβγ突变花粉水合能力 | 第49-50页 |
3.10 KINβγ可能通过其复合体中的α亚基发挥作用 | 第50-51页 |
3.11 KINβγ在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 | 第51-54页 |
4 讨论 | 第54-56页 |
5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6页 |
附录一 | 第66-67页 |
附录二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