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6页 |
| 1.2.1 柔性河道植被的研究 | 第11-14页 |
| 1.2.2 刚性河道植被的研究 | 第14-16页 |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24页 |
| 2.1 实验装置 | 第18-19页 |
| 2.1.1 多普勒超声波流速仪 | 第18页 |
| 2.1.2 ABF2-2二维地形测量系统 | 第18-19页 |
| 2.2 模拟植被及其格局 | 第19-21页 |
| 2.2.1 模拟材料 | 第19-20页 |
| 2.2.2 植被格局 | 第20-21页 |
| 2.3 实验工况与测点布设 | 第21页 |
| 2.3.1 实验工况 | 第21页 |
| 2.3.2 断面与测点的布设 | 第21页 |
| 2.4 计算方法 | 第21-24页 |
| 2.4.1 流量的计算方法 | 第21-22页 |
| 2.4.2 雷诺数和弗雷德数的计算方法 | 第22页 |
| 2.4.3 相对紊流强度的计算方法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刚性-柔性植被河道水力学特性的研究 | 第24-39页 |
| 3.1 引言 | 第24页 |
| 3.2 沿程水深的变化 | 第24-25页 |
| 3.3 流速分布 | 第25-30页 |
| 3.3.1 纵向流速分布 | 第25-27页 |
| 3.3.2 垂向流速垂向分布 | 第27-30页 |
| 3.4 刚性-柔性植对河道水流紊流强度的影响 | 第30-37页 |
| 3.4.1 刚性-柔性植被河道边壁之间相对紊流强度的沿程变化 | 第31-33页 |
| 3.4.2 刚性-柔性植被河道中线相对紊流强度的沿程变化 | 第33-35页 |
| 3.4.3 刚性-柔性植被河道中线与边壁之间相对紊流强度的沿程变化 | 第35-37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柔性-刚性植被河道水力学特性的研究 | 第39-53页 |
| 4.1 引言 | 第39页 |
| 4.2 沿程水深的变化 | 第39-40页 |
| 4.3 流速分布 | 第40-45页 |
| 4.3.1 纵向流速分布 | 第40-42页 |
| 4.3.2 垂向流速垂向分布 | 第42-45页 |
| 4.4 柔性-刚性植被对河道水流紊流强度的影响 | 第45-51页 |
| 4.4.1 柔性-刚性植被河道边壁相对紊流强度的沿程变化 | 第45-47页 |
| 4.4.2 柔性-刚性植被河道中线相对紊流强度的沿程变化 | 第47-49页 |
| 4.4.3 柔性-刚性植被河道中线与边壁之间相对紊流强度的沿程变化 | 第49-51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柔性植被河道水力学特性的研究 | 第53-67页 |
| 5.1 引言 | 第53页 |
| 5.2 沿程水深的变化 | 第53-54页 |
| 5.3 流速分布 | 第54-59页 |
| 5.3.1 纵向流速分布 | 第54-56页 |
| 5.3.2 垂向流速垂向分布 | 第56-59页 |
| 5.4 柔性植被种群对河道水流紊流强度的影响 | 第59-65页 |
| 5.4.1 柔性植被河道边壁相对紊流强度的沿程变化 | 第59-61页 |
| 5.4.2 柔性植被河道中线相对紊流强度的沿程变化 | 第61-63页 |
| 5.4.3 柔性植被河道中线与边壁之间相对紊流强度沿程变化 | 第63-65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第六章 问题与展望 | 第67-69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69-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6-7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