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导论 | 第17-2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7-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2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19-21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2.2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1.3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21-22页 |
1.4 未来研究展望 | 第22-24页 |
2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与框架提出 | 第24-36页 |
2.1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相关概念 | 第24-29页 |
2.1.1 基本公共服务定义 | 第24-25页 |
2.1.2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标准 | 第25-26页 |
2.1.3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条件 | 第26页 |
2.1.4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政府责任 | 第26-27页 |
2.1.5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财政收支安排 | 第27-29页 |
2.2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变迁 | 第29-31页 |
2.2.1 传统体制下财政支出的特点 | 第29页 |
2.2.2 公共财政的改革历程 | 第29-31页 |
2.3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变迁分项介绍 | 第31-34页 |
2.3.1 教育基本公共服务 | 第31页 |
2.3.2 医疗基本公共服务 | 第31-33页 |
2.3.3 环境基本公共服务 | 第33-34页 |
2.3.4 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 第34页 |
2.4 基本分析框架的提出 | 第34-36页 |
3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经济社会效应研究 | 第36-61页 |
3.1 本章研究目的 | 第36页 |
3.2 本章文献综述 | 第36-39页 |
3.2.1 经济效应文献综述 | 第36-38页 |
3.2.2 社会效应文献综述 | 第38-39页 |
3.3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经济效应评估 | 第39-49页 |
3.3.1 经济效应评估研究思路 | 第39-40页 |
3.3.2 经济效应评估理论框架 | 第40-42页 |
3.3.3 模型与数据选取 | 第42-43页 |
3.3.4 经济效应评估的结果分析 | 第43-48页 |
3.3.5 经济效应实证结论 | 第48-49页 |
3.4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效应评估 | 第49-59页 |
3.4.1 社会效应评估理论框架 | 第49-53页 |
3.4.2 社会效应评估模型和数据选取 | 第53-54页 |
3.4.3 社会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 第54-58页 |
3.4.4 社会效应评估实证结论 | 第58-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4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非均等的数量测度 | 第61-106页 |
4.1 本章文献和理论 | 第61-63页 |
4.1.1 本章文献综述 | 第61-62页 |
4.1.2 本章理论依据 | 第62-63页 |
4.2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评估体系构建 | 第63-73页 |
4.2.1 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指标体系 | 第63-66页 |
4.2.2 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指标体系 | 第66-72页 |
4.2.3 指标体系合成计算方法 | 第72-73页 |
4.3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非均等分析 | 第73-103页 |
4.3.1 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分析 | 第73-85页 |
4.3.2 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分析 | 第85-97页 |
4.3.3 供给评估体系的稳健性检验 | 第97-103页 |
4.4 本章小结与政策建议 | 第103-106页 |
4.4.1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4.4.2 本章政策建议 | 第105-106页 |
5 分权模式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实证研究 | 第106-125页 |
5.1 本章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6-107页 |
5.1.1 本章研究背景 | 第106页 |
5.1.2 本章研究意义 | 第106-107页 |
5.2 分权文献回顾 | 第107-110页 |
5.2.1 分权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 第108-109页 |
5.2.2 “省直管县”的分权内涵 | 第109-110页 |
5.3 指标构建及数据说明 | 第110-113页 |
5.3.1 样本说明 | 第110-111页 |
5.3.2 分权改革变量 | 第111页 |
5.3.3 其它变量说明 | 第111-113页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13-123页 |
5.4.1 “省直管县”改革的随机性检验 | 第114页 |
5.4.2 基础回归结果分析 | 第114-118页 |
5.4.3 改革形式的异质效应 | 第118-119页 |
5.4.4 分组回归检验 | 第119-120页 |
5.4.5 动态稳健性检验 | 第120-122页 |
5.4.6 放松异质性假定 | 第122-123页 |
5.5 进一步的讨论 | 第123-124页 |
5.6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124-125页 |
6 供给均等化目标下财政转移支付偏向性配置研究 | 第125-144页 |
6.1 本章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5-126页 |
6.1.1 本章研究目的 | 第125页 |
6.1.2 本章研究意义 | 第125-126页 |
6.2 中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安排 | 第126-127页 |
6.3 分析框架和实证技术 | 第127-134页 |
6.3.1 边际受益技术 | 第127-130页 |
6.3.2 数据包络分析 | 第130-131页 |
6.3.3 数据选取 | 第131-132页 |
6.3.4 统计特征分析 | 第132-134页 |
6.4 实证结果解读 | 第134-142页 |
6.4.1 边际受益联立方程组估计 | 第134-135页 |
6.4.2 边际分配受益系数分析 | 第135-137页 |
6.4.3 财政转移支付的激励效应检验 | 第137-142页 |
6.5 本章结论与建议 | 第142-144页 |
7 供给均等化目标下财政转移支付分配优化研究:基于典型案例 | 第144-159页 |
7.1 本章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4-145页 |
7.2 本章理论与假设 | 第145-147页 |
7.2.1 财政转移支付分配的机制特征 | 第145-146页 |
7.2.2 “省直管县”改革制度特征 | 第146-147页 |
7.3 指标构建和数据选取 | 第147-151页 |
7.3.1 转移支付城乡差异指标 | 第147-149页 |
7.3.2 城市经济集中度指标 | 第149-151页 |
7.4 实证解读 | 第151-157页 |
7.4.1 外生性检验 | 第151-152页 |
7.4.2 转移支付城市偏向的验证 | 第152-154页 |
7.4.3 传导机制的再检验 | 第154-156页 |
7.4.4 稳健性检验 | 第156-157页 |
7.5 进一步的讨论 | 第157-158页 |
7.6 本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158-159页 |
8 全文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159-163页 |
8.1 全文结论 | 第159-161页 |
8.2 政策建议 | 第161-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70-171页 |
后记 | 第171-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