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10页 |
ABSTRACT | 第10-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1-2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21-2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4-31页 |
一、关于粮食进出口理论的研究 | 第24-26页 |
二、关于中国粮食安全与粮食进出口的研究 | 第26页 |
三、关于中国粮食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研究 | 第26-27页 |
四、关于粮食进口及合理规模的研究 | 第27-28页 |
五、关于全球粮食生产和贸易格局以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 第28页 |
六、关于中国粮食进出口政策的研究 | 第28-30页 |
七、对粮食进出口及其政策研究的评述 | 第30-31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31-3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31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第四节 创新点及不足 | 第34-36页 |
一、创新点 | 第34-35页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35-36页 |
第二章 粮食进出口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6-52页 |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 | 第36-41页 |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第36-37页 |
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第37-38页 |
三、新贸易理论 | 第38-41页 |
第二节 发展经济学关于贸易政策的理论 | 第41-44页 |
一、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 | 第41-42页 |
二、发展中国家贸易理论 | 第42页 |
三、发展中国家产业保护理论与政策 | 第42-43页 |
四、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关于粮食保护政策的理论 | 第44-47页 |
一、农业与粮食的重要意义 | 第44-45页 |
二、粮食生产的特点 | 第45-46页 |
三、农业和粮食保护的依据 | 第46-47页 |
第四节 粮食国际贸易理论 | 第47-52页 |
一、粮食国际贸易的意义 | 第47-48页 |
二、粮食国际贸易的特点 | 第48-49页 |
三、粮食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 第49-50页 |
四、对中国粮食进出口的几点认识 | 第50-52页 |
第三章 中国粮食进出口及其政策演变 | 第52-69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之前的粮食进出口政策 | 第52-56页 |
一、1912—1937年粮食进出口政策 | 第52-54页 |
二、抗战时期的粮食边境政策 | 第54页 |
三、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的粮食进出口政策 | 第54-56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粮食进出口政策 | 第56-62页 |
一、1977—2000年粮食进出口政策 | 第57-59页 |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粮食进出口政策 | 第59-62页 |
第三节 粮食进出口政策变化的原因 | 第62-65页 |
一、粮食进出口变化的特点 | 第62-64页 |
二、粮食进出口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 | 第64-65页 |
第四节 中国粮食进出口形势 | 第65-69页 |
一、粮食进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65-67页 |
二、我国粮食进出口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 第67-69页 |
第四章 影响粮食进出口的因素与中国粮食竞争力 | 第69-93页 |
第一节 影响粮食进出口的需求因素 | 第69-72页 |
一、人口增长直接增加粮食需求量 | 第69-70页 |
二、消费结构变化导致对粮食需求增加 | 第70-71页 |
三、工业用粮增加较多 | 第71-72页 |
第二节 影响粮食进出口的生产因素 | 第72-73页 |
一、工业化与城镇化对粮食生产发展影响较大 | 第72页 |
二、粮食单产提高是粮食增产的主因 | 第72-73页 |
三、生态环境变化对粮食生产及进出口的影响 | 第73页 |
第三节 政策因素对粮食进出口的影响 | 第73-78页 |
一、粮食进出口政策的影响 | 第74-75页 |
二、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影响 | 第75-77页 |
三、货币与产业政策的影响 | 第77-78页 |
第四节 粮食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 第78-80页 |
一、粮食进口的益处 | 第78-79页 |
二、粮食进口的弊端 | 第79-80页 |
第五节 中国粮食的竞争力 | 第80-93页 |
一、粮食竞争力的衡量方法 | 第80-81页 |
二、粮食生产成本比较 | 第81-87页 |
三、国内外粮食价格与质量比较 | 第87-93页 |
第五章 世界粮食进出口格局及其政策 | 第93-139页 |
第一节 世界粮食生产格局 | 第93-107页 |
一、世界粮食生产格局 | 第93-104页 |
二、全球粮食生产变化的主要趋势 | 第104-107页 |
第二节 全球粮食进出口格局及其变化趋势 | 第107-119页 |
一、世界粮食进出口格局 | 第107-119页 |
二、世界粮食进出口变化趋势 | 第119页 |
第三节 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粮食进出口政策 | 第119-135页 |
一、日韩和东南亚部分国家粮食进出口政策 | 第120-125页 |
二、欧盟与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的粮食进出口政策 | 第125-128页 |
三、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粮食进出口政策 | 第128-132页 |
四、巴西、阿根廷的粮食进出口政策 | 第132-135页 |
第四节 国外粮食进出口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 第135-139页 |
一、各国均对粮食进出口实行了不同程度的干预 | 第135页 |
二、粮食出口国与进口国政策存在较大差异 | 第135-136页 |
三、发达国家都有完备的粮食进出口法律法规体系 | 第136-137页 |
四、有效利用关税和非关税措施保护国内粮食市场 | 第137页 |
五、支持国内粮食生产是各国通行的做法 | 第137-139页 |
第六章 优化中国粮食进出口格局 | 第139-161页 |
第一节 粮食进口规模与粮食安全 | 第139-141页 |
一、粮食进口规模应与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相适应 | 第139-140页 |
二、粮食进口规模应与我国粮食供给潜力和消费趋势相适应 | 第140-141页 |
三、进口规模不应对我国粮食市场和种粮收入产生较大影响 | 第141页 |
四、进口规模应与国际贸易总量相适应 | 第141页 |
第二节 优化粮食进出口品种结构 | 第141-155页 |
一、我国主要粮食品种进出口现状 | 第141-152页 |
二、优化我国粮食进口品种结构 | 第152-155页 |
第三节 优化粮食进出口的地区结构 | 第155-161页 |
一、粮食进口的区域结构 | 第155-157页 |
二、优化粮食进口区域结构的建议 | 第157-161页 |
第七章 完善中国粮食进出口政策的建议 | 第161-176页 |
第一节 中国粮食进出口政策的目标与原则 | 第161-163页 |
一、粮食进出口政策的目标 | 第161-162页 |
二、粮食进出口政策制定的原则 | 第162-163页 |
第二节 完善国内粮食发展政策 | 第163-168页 |
一、改善生态环境,为粮食生产提供持续的发展环境 | 第163-164页 |
二、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保护粮食生产能力 | 第164-165页 |
三、重视粮食质量问题,保障食用卫生健康 | 第165-166页 |
四、健全粮食储备体系,为建立粮食进出口建立缓冲机制 | 第166-167页 |
五、加快粮食流通体系的发展,形成稳定秩序高效的粮食市场 | 第167-168页 |
第三节 扩大粮食对外投资 | 第168-171页 |
一、对外粮食投资进展 | 第168-170页 |
二、多措并举推进对外粮食投资 | 第170-171页 |
第四节 完善粮食进出口政策的具体措施 | 第171-176页 |
一、重新审视我国粮食进出口战略 | 第171-173页 |
二、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贸易关系,优化进口区域结构 | 第173页 |
三、深化改革,理顺粮食国际贸易管理体制 | 第173页 |
四、培育大型粮食贸易企业,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 第173-174页 |
五、做好粮食进出口信息服务 | 第174页 |
六、深化与粮食出口国政府间的关系 | 第174页 |
七、发挥民间组织作用 | 第174-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6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86-187页 |
后记 | 第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