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中国人民银行论文

我国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工具的运用及效果分析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1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0-13页
        1.2.1 国内文献综述第10-12页
        1.2.2 国外文献综述第12-13页
        1.2.3 评述第13页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3-14页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14-16页
2 流动性的相关概述第16-23页
    2.1 流动性的基本定义与层次划分第16-17页
    2.2 流动性的测量指标第17-21页
        2.2.1 马歇尔K值第17-18页
        2.2.2 剪刀差第18-19页
        2.2.3 存贷差第19页
        2.2.4 超额货币变化率第19-21页
    2.3 我国流动性的现状第21-23页
3 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目标及工具分析第23-36页
    3.1 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目标第23-24页
    3.2 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工具第24-27页
        3.2.1 法定存款准备金第24页
        3.2.2 公开市场业务第24-25页
        3.2.3 再贷款、再贴现和结构型货币政策第25-26页
        3.2.4 存贷款基准利率第26-27页
    3.3 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工具的流动性调节机理第27-30页
        3.3.1 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流动性调节机理第27页
        3.3.2 公开市场业务的流动性调节机理第27-28页
        3.3.3 再贷款、再贴现和结构型货币政策的流动性调节机理第28-29页
        3.3.4 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流动性调节机理第29-30页
    3.4 我国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实践第30-36页
        3.4.1 我国中央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使用第30-31页
        3.4.2 我国中央银行对公开市场业务的使用第31-32页
        3.4.3 我国中央银行对再贷款、再贴现和结构型货币政策的使用第32-34页
        3.4.4 我国中央银行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使用第34-36页
4 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工具效果的实证分析第36-44页
    4.1 样本数据的选择和来源第36-37页
    4.2 模型的构建第37页
    4.3 平稳性检验第37-38页
    4.4 模型滞后阶数的选择第38-39页
    4.5 模型的稳定性检验第39-40页
    4.6 协整检验第40-41页
    4.7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第41-42页
    4.8 脉冲响应分析第42-44页
5 结论及建议第44-49页
    5.1 研究结论第44-45页
    5.2 政策建议第45-49页
        5.2.1 合理的使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第45-46页
        5.2.2 进一步完善利率市场化第46-47页
        5.2.3 提升货币政策的透明度第47页
        5.2.4 完善流动性测量指标,建立健全的流动性监管机制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后记第52-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人民币汇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沪港通时代沪市与港市波动溢出效应及动态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