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合肥盆地前中生界基底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地层层序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研究区以往工作程度第12-13页
        1.2.2 合肥盆地及周缘前中生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3-15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5-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研究方法第16页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第16-18页
        1.4.1 技术路线第16-17页
        1.4.2 研究方案第17-18页
    1.5 完成的工作量第18-19页
    1.6 本文创新点第19-21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21-25页
    2.1 地层特征第21-23页
    2.2 构造特征第23-24页
    2.3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前侏罗纪基底地层孢粉特征及地质时代第25-51页
    3.1 孢粉化石来源及样品处理方法第25-27页
    3.2 孢粉鉴定统计第27-39页
        3.2.1 孢子大类Proximegerminantes第27-35页
        3.2.2 花粉大类Variegerminantes第35-39页
    3.3 孢粉组合特征第39-43页
        3.3.1 孢粉组合Ⅰ: Densosporites reynoldburgensis-Laevigatosporites perminutus.第39-41页
        3.3.2 孢粉组合Ⅱ: Triquitrites-Macrotorispora media第41-43页
    3.4 孢粉组合对比及其地质时代第43-49页
        3.4.1 孢粉组合Ⅰ对比及其地质时代第43-46页
        3.4.2 孢粉组合Ⅱ对比及其地质时代第46-48页
        3.4.3 孢粉组合的时代归属与反映的古气候讨论第48-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四章 盆地前中生界地层层序第51-63页
    4.1 安参1井揭露的前侏罗系岩性及电性特征第51-56页
    4.2 前中生界基底层序界面第56-61页
        4.2.1 INPEFA技术及其原理第56-57页
        4.2.2 INPEFA曲线的地质意义第57-59页
        4.2.3 利用安参1井INPEFA曲线识别层序界面第59-61页
    4.3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五章 合肥盆地前中生代地层展布第63-71页
    5.1 盆内前中生界地震反射特征第63-66页
    5.2 前中生界基底地层平面展布第66-67页
    5.3 前中生界构造单元划分第67-69页
    5.4 浅析合肥盆地前中生代地层构造演化第69-70页
        5.4.1 深变质结晶基底的形成(Ar-Pt_1)第69页
        5.4.2 早期裂谷盆地阶段(Pt_(2-3)p-Pt_1~1)第69页
        5.4.3 加里东末期抬升剥蚀阶段(Pz_1~2)第69页
        5.4.4 海西期裂谷再次活动、沉积阶段(Pz_2)第69-70页
        5.4.5 印支期全面造陆阶段(T)第70页
    5.5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结论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8页
个人简历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铍资源特征、供需预测与发展探讨
下一篇:北羌塘盆地东部上三叠统巴贡组烃源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富集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