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凋落物分解 | 第14-23页 |
1.1.1 凋落物的生态功能 | 第14-15页 |
1.1.2 凋落物分解的基本过程 | 第15-19页 |
1.1.3 凋落物的基质质量与分解速率 | 第19-21页 |
1.1.4 凋落物分解的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2 湿地植物立枯分解 | 第23-32页 |
1.2.1 湿地植物的分解过程 | 第23页 |
1.2.2 凋落物位置对分解过程的影响 | 第23-24页 |
1.2.3 立枯分解的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2.4 立枯分解过程中的CO_2排放 | 第25-26页 |
1.2.5 立枯分解的影响因素 | 第26-29页 |
1.2.6 营养环境变化对凋落物质量的影响 | 第29-32页 |
第二章 立题依据与研究方案 | 第32-42页 |
2.1 立题目的及意义 | 第32-34页 |
2.1.1 选题背景 | 第32-33页 |
2.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3-34页 |
2.2 研究区自然环境 | 第34-38页 |
2.2.1 三江沼泽生态站概况 | 第34页 |
2.2.2 地理位置 | 第34-35页 |
2.2.3 地质地貌特征 | 第35-36页 |
2.2.4 气候特征 | 第36页 |
2.2.5 水文条件 | 第36-37页 |
2.2.6 土壤类型 | 第37页 |
2.2.7 区域植被特点 | 第37-38页 |
2.2.8 人类活动影响 | 第38页 |
2.3 研究内容、研究特色、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 第38-40页 |
2.3.1 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2.3.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39页 |
2.3.3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 第39-40页 |
2.4 研究目标 | 第40页 |
2.5 研究样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40页 |
2.6 研究方案 | 第40-42页 |
第三章 湿地草本植物立枯分解过程 | 第42-52页 |
3.1 引言 | 第42-4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3.2.1 研究样地概况 | 第43页 |
3.2.2 凋落物样品收集与准备 | 第43-44页 |
3.2.3 凋落物分解实验 | 第44-45页 |
3.2.4 立枯微生物呼吸速率计算 | 第45页 |
3.2.5 数据分析 | 第4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3.3.1 凋落物质量损失 | 第45-47页 |
3.3.2 凋落物有机碳、全氮和全磷浓度 | 第47-48页 |
3.3.3 凋落物氮和磷残留量 | 第48-49页 |
3.4 讨论 | 第49-51页 |
3.5 结论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植物凋落物状态对其初期分解过程的影响 | 第52-62页 |
4.1 引言 | 第52-53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4.2.1 研究样地概况 | 第53-54页 |
4.2.2 取样与分析 | 第54页 |
4.2.3 凋落物分解实验 | 第54页 |
4.2.4 数据分析 | 第54-5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5-58页 |
4.3.1 凋落物质量残留 | 第55-57页 |
4.3.2 凋落物全氮和全磷浓度 | 第57页 |
4.3.3 凋落物氮和磷残留量 | 第57-58页 |
4.4 讨论 | 第58-60页 |
4.5 结论 | 第60-62页 |
第五章 植物立枯分解过程中的CO2排放通量 | 第62-74页 |
5.1 引言 | 第62-63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3-66页 |
5.2.1 研究样地概况 | 第63页 |
5.2.2 野外实验 | 第63-64页 |
5.2.3 室内实验 | 第64-65页 |
5.2.4 CO2排放通量估测 | 第65-66页 |
5.2.5 数据分析 | 第6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6-71页 |
5.3.1 CO_2排放的日变化模式 | 第66-68页 |
5.3.2 温度对CO_2排放的影响 | 第68-69页 |
5.3.3 水势对CO_2排放的影响 | 第69-70页 |
5.3.4 立枯CO_2通量估测 | 第70-71页 |
5.4 讨论 | 第71-72页 |
5.5 结论 | 第72-74页 |
第六章 氮添加对湿地草本植物立枯分解过程的影响 | 第74-88页 |
6.1 引言 | 第74-76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76-77页 |
6.2.1 研究样地概况 | 第76页 |
6.2.2 氮添加样方设置 | 第76页 |
6.2.3 凋落物样品收集和前处理 | 第76-77页 |
6.2.4 立枯分解实验 | 第77页 |
6.2.5 数据分析 | 第77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77-84页 |
6.3.1 叶片凋落物的初始养分特性 | 第77-79页 |
6.3.2 凋落物质量损失和微生物呼吸速率 | 第79-82页 |
6.3.3 凋落物氮和磷残留量 | 第82-84页 |
6.4 讨论 | 第84-86页 |
6.4.1 氮添加对凋落物质量的影响 | 第84页 |
6.4.2 氮添加对立枯分解速率的影响 | 第84-85页 |
6.4.3 氮添加对立枯养分动态的影响 | 第85-86页 |
6.5 结论 | 第86-88页 |
第七章 磷添加对湿地草本植物立枯分解过程的影响 | 第88-100页 |
7.1 引言 | 第88-89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89-91页 |
7.2.1 研究样地概况 | 第89页 |
7.2.2 磷添加样方设置 | 第89-90页 |
7.2.3 凋落物样品收集和前处理 | 第90页 |
7.2.4 立枯分解实验 | 第90页 |
7.2.5 数据分析 | 第90-91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91-95页 |
7.3.1 凋落物的初始养分特性 | 第91页 |
7.3.2 凋落物质量损失和微生物呼吸速率 | 第91-94页 |
7.3.3 凋落物氮和磷残留量 | 第94-95页 |
7.4 讨论 | 第95-98页 |
7.4.1 磷添加对凋落物质量的影响 | 第95-96页 |
7.4.2 磷添加对立枯分解速率的影响 | 第96-97页 |
7.4.3 磷添加对立枯养分动态的影响 | 第97-98页 |
7.5 结论 | 第98-100页 |
第八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00-104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00-101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101-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