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生物学论文--土壤微生物学论文

姜黄根际放线菌的分离与次生代谢产物的成分分析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33页
 1 放线菌研究进展第12-20页
   ·放线菌在微生物系统学中的地位第12-13页
   ·放线菌形态特征第13页
   ·放线菌的分类研究第13-17页
     ·经典分类方法第13-14页
     ·化学分类第14-15页
     ·分子分类第15-17页
     ·多相分类第17页
   ·放线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17-19页
     ·放线菌种群的多样性第17页
     ·次生代谢产物第17-18页
     ·生物固氮第18页
     ·极端环境中的放线菌资源第18-19页
   ·放线菌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第19-20页
     ·土样的预处理第19页
     ·培养基成分第19-20页
     ·抑制剂的选择第20页
 2 水稻稻瘟病菌研究进展第20-23页
   ·稻瘟病病菌生理小种鉴别第21页
   ·稻瘟病病菌的侵染机理第21-22页
     ·植物与病原真菌互作的形态和细胞学基础第21页
     ·植物与病原真菌互作的生理生化基础第21-22页
   ·稻瘟病变异第22-23页
     ·突变第22页
     ·准性生殖第22页
     ·异核现象第22-23页
 3 水稻纹枯病菌研究进展第23-24页
 4 水稻病害防治研究进展第24-31页
   ·抗性品种选育第24-25页
   ·化学防治第25页
   ·生物防治第25-31页
     ·微生物源类的生防制剂第26-31页
 5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1-33页
第二章 稻瘟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拮抗菌的分离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第33-65页
 1 引言第33-3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4-45页
   ·材料第34页
   ·主要培养基第34-35页
   ·主要试剂第35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35-36页
   ·方法第36-45页
     ·放线菌的分离第36页
     ·拮抗菌的筛选第36页
     ·致畸效应第36-37页
     ·拮抗菌的形态特征观察第37页
     ·培养特征第37页
     ·生理生化特征第37页
     ·拮抗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第37-40页
     ·抗生素敏感试验(抗菌谱)第40-41页
     ·抗菌物质初探第41-42页
     ·菌丝粗提物理化性质初探第42页
     ·活性物质的极性鉴定第42-43页
     ·抗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第43-44页
     ·活性物质分子量的测定(质谱检测)第44-4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5-62页
   ·拮抗放线菌的分离筛选第45-46页
   ·拮抗菌菌种鉴定第46-51页
     ·形态观察第46-48页
     ·培养特征第48页
     ·生理生化特征第48-49页
     ·菌株Eri12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49-51页
   ·菌株Eri12药敏试验第51-52页
   ·菌株产抗性物质活性初探第52-54页
     ·菌丝粗提液田间试验第53页
     ·粗提物对稻瘟病菌最小抑制浓度(MIC)的测定第53-54页
     ·活性物质的理化性质初探第54页
     ·活性物质的极性鉴定第54页
   ·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第54-60页
     ·薄层层析(TLC)对活性物质的检测第55页
     ·固相萃取(SPE)小柱对活性物质的分离第55-56页
     ·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纯化第56-60页
   ·分子量的测定第60-62页
 4 讨论第62-63页
 5 展望及不足之处第63-65页
第三章 产蓝色色素的链霉菌分离及抗氧化活性能力的测定第65-77页
 1 引言第65-6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66-69页
   ·材料第66页
   ·主要试剂第66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66页
   ·方法第66-69页
     ·放线菌的分离第66页
     ·产活性物质菌株的筛选第66-67页
     ·菌株的鉴定第67页
     ·发酵液的制备第67页
     ·菌株发酵液的抗氧化活性初探第67-68页
     ·数据分析第68-6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9-75页
   ·菌株的形态学观察第69页
   ·菌株生理生化特征第69-70页
   ·菌株进化树的构建第70-72页
   ·菌株发酵液的抗氧化活性初探第72-75页
     ·发酵液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第72-73页
     ·发酵液对羟自由基(·OH)清除试验第73-75页
 4 讨论第75-76页
 5 展望及不足之处第76-77页
第四章 综合结论及不足之处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90页
致谢第90-92页
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簇毛麦(Dasypyrum villosum)矮化突变体鉴定及矮化机理初步研究
下一篇:孕酮与干扰素-τ对体外培养的牛子宫内膜细胞基因组表达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