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3页 |
1.1 再造烟叶生产工艺简介 | 第13-14页 |
1.2 尼古丁的理化特性及其危害 | 第14-18页 |
1.2.1 尼古丁的理化特性简介 | 第14-16页 |
1.2.2 尼古丁的危害 | 第16-18页 |
1.3 烟草中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 | 第18-19页 |
1.4 增香微生物应用于烟草生产中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5 尼古丁生物降解法研究进展 | 第20-26页 |
1.5.1 常见的降低烟草中尼古丁的方法 | 第20-21页 |
1.5.2 尼古丁降解微生物简介 | 第21-22页 |
1.5.3 假单胞菌降解尼古丁的特性及代谢途径研究 | 第22-26页 |
1.6 研究意义及展望 | 第26页 |
1.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性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3页 |
第二章 TWE浓缩液醇化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33-48页 |
前言 | 第33-3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4-40页 |
2.1.1 实验样品 | 第34页 |
2.1.2 MiSeq实验流程及分析方法 | 第34-37页 |
2.1.3 样品中微生物活菌菌落计数 | 第37-40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40-46页 |
2.2.1 TWE浓缩液醇化前后微生物活菌计数结果及分析 | 第40-41页 |
2.2.2 TWE浓缩液醇化前后理化指标的变化 | 第41页 |
2.2.3 MiSeq高通量测序结果及分析 | 第41-4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第三章 烟草增香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改善再造烟叶口感的应用研究 | 第48-64页 |
前言 | 第48-4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5页 |
3.1.1 实验样品 | 第49页 |
3.1.2 实验培养基 | 第49-50页 |
3.1.3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 第50-51页 |
3.1.4 TWE浓缩液样品中功能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以及功能比较 | 第51-52页 |
3.1.5 菌株鉴定 | 第52页 |
3.1.6 菌株 16S rRNA测序以及比对分析 | 第52-54页 |
3.1.7 烟草增香菌改善再造烟叶口感的应用研究及感官评吸 | 第54-55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55-62页 |
3.2.1 TWE浓缩液中可培养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初步功能分析 | 第55-56页 |
3.2.2 菌株SM形态学观察 | 第56页 |
3.2.3 菌株SM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序列比对分析 | 第56-58页 |
3.2.4 菌株SM的生理生化实验 | 第58-59页 |
3.2.5 三株来源于TWE浓缩液的增香菌应用于TWE增香效果研究 | 第59页 |
3.2.6 增香菌Bacillus subtilis SM改善再造烟叶口感的应用研究 | 第59-6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
第四章 尼古丁降解菌Pseudomonas sp. JY-Q降解TWE中尼古丁的条件优化及发酵应用 | 第64-84页 |
前言 | 第64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64-71页 |
4.1.1 实验菌株 | 第64-65页 |
4.1.2 实验所需培养基 | 第65页 |
4.1.3 实验试剂 | 第65-66页 |
4.1.4 实验仪器 | 第66-67页 |
4.1.5 菌株的活化及种子液的制备 | 第67页 |
4.1.6 样品的检测与分析 | 第67-68页 |
4.1.7 Pseudomonas sp. JY-Q降解TWE中尼古丁的条件优化 | 第68-70页 |
4.1.8 Pseudomonas sp. JY-Q在 30 L发酵罐中降解 10% TWE中尼古丁的发酵试验 | 第70页 |
4.1.9 Pseudomonas sp. JY-Q在 2 m3工业生化反应罐中降解 10% TWE中尼古丁的发酵试验 | 第70-71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71-82页 |
4.2.1 HPLC检测尼古丁浓度的标准曲线 | 第71-72页 |
4.2.2 Pseudomonas sp. JY-Q降解TWE中尼古丁的条件优化 | 第72-79页 |
4.2.3 Pseudomonas sp. JY-Q在 30 L发酵罐中降解 10% TWE中尼古丁的发酵试验 | 第79-81页 |
4.2.4 Pseudomonas sp. JY-Q在 2 m3工业生化反应罐中降解 10% TWE中尼古丁的发酵试验 | 第81-8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4页 |
第五章 利用Red同源重组技术对Pseudomonas sp. JY-Q进行碳源专一化修饰与改造研究 | 第84-108页 |
前言 | 第84-86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86-90页 |
5.1.1 实验所用菌株 | 第86-87页 |
5.1.2 实验所需培养基 | 第87-88页 |
5.1.3 实验试剂 | 第88-89页 |
5.1.4 实验所需仪器 | 第89页 |
5.1.5 实验所需配置的溶液 | 第89-90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90-97页 |
5.2.1 野生Pseudomonas sp. JY-Q抗生素抗性的验证 | 第90页 |
5.2.2 Pseudomonas sp. JY-Q基因组的提取 | 第90-91页 |
5.2.3 Pseudomonas sp. JY-Q中葡萄糖激酶基因的克隆 | 第91-93页 |
5.2.4 质粒pKD46和pKD4的提取 | 第93-94页 |
5.2.5 Pseudomonas sp. JY-Q感受态的制备 | 第94页 |
5.2.6 pKD46导入Pseudomonas sp. JY-Q | 第94页 |
5.2.7 Pseudomonas sp. JY-Q/pKD46的鉴定 | 第94-95页 |
5.2.8 线性打靶片段GCK-kana-GCK的制备 | 第95-96页 |
5.2.9 Pseudomonas sp. JY-Q/pKD46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96页 |
5.2.10 打靶片段的电转化以及转化子的筛选 | 第96页 |
5.2.11 重组菌株的鉴定 | 第96-9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6页 |
5.3.1 野生Pseudomonas sp. JY-Q抗生素抗性的验证 | 第97-98页 |
5.3.2 野生Pseudomonas sp. JY-Q中葡萄糖激酶基因的克隆 | 第98-99页 |
5.3.3 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 第99-101页 |
5.3.4 质粒pKD46和pKD4的提取与检测 | 第101页 |
5.3.5 Pseudomonas sp. JY-Q/pKD46菌株的获得 | 第101-102页 |
5.3.6 Pseudomonas sp. JY-Q/pKD46的鉴定 | 第102-103页 |
5.3.7 线性打靶片段的制备与检测 | 第103-104页 |
5.3.8 重组子的筛选和获得 | 第104页 |
5.3.9 重组子的鉴定 | 第104-10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08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08-111页 |
6.1 总结 | 第108-109页 |
6.2 展望 | 第109-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硕士学位攻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12页 |